長征為什麼選擇陜北作為落腳點?

陜北根據地較其他紅軍在長征中設想過建立根據地的地區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後的第一個設想就是同二、六軍團會合,共同開闢湘西革命根據地。這一計劃由於蔣介石的阻撓而未能實現。湘西地區是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後不久才開闢的新地區,群眾基礎遠沒有經過七八年建設的陜北根據地好。以後紅軍又提出建立川黔邊根據地、川西根據地、川陜甘根據地等,其群眾基礎也都不能與陜北根據地相比。

陜北根據地同紅軍長征中設想過的其他地區相比是國民黨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地區。紅軍曾經設想過的在川黔邊,在四川,在川西以及在川陜甘邊建立根據地,這些都是國民黨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地區。但是,反動統治力量的強弱是可以發生變化的。如貴州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地區,隨著中央紅軍進入貴州,1935年1月4日,國民黨軍第二兵團開入貴州追擊中央紅軍。貴州的國民黨力量馬上開始增強。而陜北根據地周圍是國民黨地方軍閥統治的地區,但他們之間的矛盾重重,不能統一,所以成為了國民黨統治薄弱的地區。

陜北根據地是直接對日作戰的前進陣地和可靠後方。在長征途中設想的落腳點中,只有陜北根據地地處抗日前哨。這一點于中國革命來講是極其重要的。陜北根據地作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其地理位置恰好能與後來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聯成一片,這件在表面上看來多少有些巧合的事情,其意義是深遠的。

把陜北作為落腳點有利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陜北位於中國西部的北方,距離國民黨的統治中心——中國的東南部較遠,從某種意義上講,不是國民黨誓在必奪的地方,因而有利於緩和國民黨內部的矛盾,緩和國民黨對我之進攻,使紅軍獲得一個暫時喘息和休整的機會,進而逐步爭取國民黨中的當權人物的轉變,使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紅軍長征把落腳點放在陜北,還有利於消除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抗日藉口。這是因為:首先,陜北根據地地處抗日的前沿陣地,這就擊破了蔣介石誣衊我們搗亂抗日後方的謊言。其次,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陜北,有利於國民黨中主張聯合中國共産黨抗日的政治派別的活動。中央紅軍到達陜北以後,通過各種渠道對國民黨各界人士進行聯絡活動,其成績是很大的,特別是對東北軍和西北軍的聯絡工作,最後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這一點也是遠離抗日前線的其他根據地無法辦到的。

責任編輯: 蔚剛強
[我要糾錯] [推薦] [收藏] [列印] [ ] [關閉]
留言須知 版權與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