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高考回憶 ( 1/ 6 )

支援← →鍵翻頁發佈時間: 2017-06-0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楊佳

    1977年10月,《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宣佈恢復高考。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希望之火點燃了無數人的心頭渴望。
    不一樣的年代,不一樣的故事,高考在一代代人心裏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如今,40年過去了,高考見證著中國社會的變遷。

 

夏燕西,68歲,北京人,1977年參加高考。 圖片來源:千龍圖像/視覺中國

 

對於“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夏燕西深有體會。1967年,正在上高二的夏燕西收到了去陜西咸陽下鄉插隊的通知。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丟掉書本,拿起鋤頭,收麥子、種水稻、種白薯、起圈……五花八門的農活讓一個十幾歲的白面書生練就了一身好把式。

夏燕西回憶,在農村的時候,即使沒有時間讀書,但仍有機會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勞動中去。記得插隊幹拔棉柴的農活,棉柴不能砍也不能用手拔,而是利用一種叫做抬桿的工具去拔,“這個抬桿簡單來説就是利用物理知識中的杠桿原理,我知道其中的道理,用巧勁去操作,一天下來,工作量經常翻倍。”夏燕西笑著回憶到。

1977年,夏燕西聽聞高考恢復的政策十分激動,但夏燕西十年沒碰過課本了,況且時間緊,任務重,荒廢了十餘年的課業還能重新拾起來嗎?夏燕西決定試一試。“那年代,注重生産,沒有空余時間復習,我就利用自己的倒休時間把中學課本又重新翻了一遍,十幾年不讀書了,再翻開書讀起來,真是腦袋空空,什麼都不記得了。” 夏燕西説。從早上看到後半夜兩三點,實在不行了就睡兩三個鐘頭的覺,第二天早晨起來繼續看。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奮戰,最後夏燕西高考成績考了290多分,但最終還是與大學失之交臂。

雖然沒能上大學,但有知識,有文化的夏燕西在工廠裏成了重點發展對象,有了更多的空間發揮自己的知識才幹,從普通員工,到後來的穩步提幹。高考改變了夏燕西的命運,使他在工作、生活上發生了重大轉折。隨著時代的發展,夏燕西深深感到不能沒有文化,後來他又通過自己的努力參加自學考試,不斷提升自己。

當年,和夏燕西一起下鄉的同班同學,後來也都陸續回城,通過高考、自考等途徑繼續上學。

現在説到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性時,快到古稀之年的夏燕西有自己的理解:“我覺得高中生要根據自身體驗掌握知識,知識一定要學活,現在知識豐富很多,但道理是一樣的,學習知識一定要轉變到實踐中,要學靈活。”夏燕西説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 購買請撥打 010-88828049 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