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訊(記者 張若夢)近日,北京市環境保護局交出了2016年大氣污染防治“成績單”:全年空氣品質達標天數198天,共發生重污染39天。相比2013年,前者增加22天,後者減少了19天。細顆粒物(PM2.5)及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同比均有所改善。
“北京市1998年就確定了能源清潔化的戰略。通過四年的努力,北京市年用燃煤總量從2300多萬噸壓減到1000萬噸。電力行業來講,四大燃煤電廠已關停三家,僅剩的一家也將於今年供暖後停機使用。” 北京市環保局大氣處副處長李翔表示,近年來,通過壓減燃煤、控制機動車排放、産業綠化、清潔降塵、區域協作,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行政等手段,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收效較為明顯。
針對近年數據,北京市環保局大氣處副處長李翔表示,儘管北京市空氣品質持續改善,但與國家標準和百姓期盼還有一定差距。“尤其短時間內,受不利氣象條件、區域傳輸等影響,秋冬季節空氣重污染依然易發,空氣持續改善的難度越來越大。”大氣污染治理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
北京大氣污染防治形勢有多嚴峻?地理上看,北京三面環山,大氣污染物擴散條件差,易出現高溫高濕、靜風逆溫等極端不利氣象條件,秋冬季節更是極易形成重污染;污染類型和結構上看,污染來源呈現“由大到小”、“由市區到郊區”的變化,“點多、量大、面廣、分散”的特點對大氣污染防治監管提出更高的挑戰;同時,人口方面,基數大、增長快,如機動車、能耗、建築施工的增長,城市正常運作和市民日常生活帶來的“剛性”污染增加,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承載能力。
“PM2.5濃度等下降1個百分點,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李翔説。
2017年是完成國家“大氣十條”下達目標任務的收官之年。李翔表示,為了啃下“硬骨頭”、突破“瓶頸”的非常時期,北京將堅持標本兼治、常態治理和應急減排並重原則,在十個方面重拳出擊,全力促進空氣品質進一步改善:
一是繼續推動農村地區700個村“煤改清潔能源”,實現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和南部的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
二是最大限度壓減電力行業的本地排放,供暖季結束以後,華能北京熱電廠燃煤機組停機備用。
三是完成剩餘的4000蒸噸工業和供暖燃煤鍋爐的清潔能源改造,基本淘汰遠郊區、平原地區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大興、房山平原地區和通州基本實現無燃煤鍋爐。
四是治理高排放機動車,2017年2月15日起實施國Ⅰ、國Ⅱ輕型汽油車五環路內限行,全年淘汰30萬輛老舊機動車。
五是重點管控重型柴油車,新增重型柴油車全部“戴口罩”(安裝顆粒捕集器)。嚴厲查處在用重型柴油車超標排放行為,重點整治渣土車。
六是全面推動燃氣設施氮氧化物減排,全市將完成1萬蒸噸燃氣鍋爐低氮改造。
七是進一步加大工業企業調整退出步伐,全面清理整治2560家“散亂污”企業,再關停退出500家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
八是促進排放揮發性有機物重點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北京與天津、河北全面推廣水性漆替代油性漆。
九是鐵腕執法,強化督察問責。市區兩級有關執法部門保持密集執法和常態化夜查的高壓態勢,綜合運用上限處罰、按日計罰、移送司法等措施,擴大執法成效。組建環保警察隊伍,對環境領域違法犯罪活動予以嚴厲打擊,形成震懾。
十是深化區域大氣污染協作機制,在環保部的統籌調度下,加強與周邊省區市的協調聯動,統一會商、統一預警、統一應急、聯動執法,做好空氣重污染應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