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再度復排[組圖]

發佈時間: 2016-11-23 16:49:2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楨珂  |  責任編輯: 劉楨珂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再度復排 甘源攝影

白樺林裏飄蕩的琴音與歌聲

追憶消逝在戰火中的美麗生命

作為蘇聯衛國戰爭的親歷者,小説家鮑裏斯·瓦西裏耶夫曾親眼目睹德國法西斯軍隊對於生命的無情戕害。在“記憶的推動”下,瓦西裏耶夫于1969年寫下了中篇小説《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並以詩意的筆觸和濃濃的人情味,描寫了一場力量懸殊的慘烈戰鬥中,五個美麗生命的逝去。瓦西裏耶夫在小説中塑造的麗達、冉卡、麗莎、索妮婭、嘉麗婭更是令讀者難以忘懷,這部小説也成為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經典。

2015年,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國家大劇院將這部世界經典文學名著首次推上了中文歌劇的舞臺。在劇作方面,編劇萬方強化美麗生命與殘酷戰爭之間的強烈對比,通過“年輕得令人心痛”的五個生命被戰火摧毀,向觀眾傳達“這部作品曾經給予我的另一種力量,憎惡戰爭”。作曲家唐建平則將歐洲傳統歌劇的質感、俄羅斯民族樂派的美感和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情感融為一爐,以既富有濃郁俄羅斯氣息,又體現中國文化精神的音樂,表達“邪惡毀壞了美,卻讓美麗顯得更加可貴。戰爭破壞了和平,卻讓和平凝聚了人們更深情的希望。”其中的《俄羅斯,我的故鄉》《我知道愛情是什麼》《在黎明之前》等唱段,更是令人過耳難忘。導演王曉鷹以充滿詩意美的舞臺處理,襯托出戰爭的無情和殘酷,並在倣若俄羅斯油畫的舞臺上,“表達一份生命關照和人文情懷”。觀看過該劇首輪演出的評論人陳志音説:“有幾個畫面令人過目難忘,長久地定格在腦海裏,如,一場激戰與惡戰前夕,五個女兵酣然入睡的群像;一身素白襯裙的冉卡,為迷惑敵人獨自放聲高歌《喀秋莎》;還有,麗莎在執行准尉命令時孤身折返深陷沼澤,在泥淖中奮力掙扎,從陰森與污濁中,伸出的那一隻手,一隻女性的雪白的縴手,那是多麼觸目驚心慘不忍睹!”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