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張謇”號停泊在新不列顛海溝西部海域作業。
受巴布亞紐幾內亞當地礦業公司委託,“張謇”號科考船上的“彩虹魚”項目團隊和澳大利亞IHA公司工程技術人員,8月13日起在所羅門海的新不列顛海溝西部海域聯合展開海洋環境調查。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攝
新華社“張謇”號8月14日電(記者張建松 岑志連)受巴布亞紐幾內亞當地礦業公司委託,“張謇”號科考船上的“彩虹魚”項目團隊和澳大利亞IHA公司工程技術人員,13日起在所羅門海的新不列顛海溝西部海域聯合展開海洋環境調查。
據澳大利亞IHA公司項目總監伊恩·哈格裏夫斯介紹,此次聯合調查海域毗鄰巴布亞紐幾內亞第二大城市萊城,調查海域總面積約900平方公里,目的是保證當地礦業開發項目的可持續發展並研究礦業開發對海洋環境的影響。
此次海洋環境調查將利用“張謇”號科考船上配置的全海深多波束測深系統、淺地層剖面儀、多普勒流速剖面儀等先進的深海科考設備,對新不列顛海溝西部海域的地形地貌、海洋化學、生態環境等方面深入研究,同時與歷史調查數據比對研究,為礦業開發項目的深海環境影響評估提供第一手資料。
“彩虹魚”項目團隊首席科學家、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方家松教授表示,新不列顛海溝處在眾多複雜板塊的交界地帶,不僅夾在向西和西北方向移動的太平洋板塊、向北和東北方向移動的澳大利亞板塊的中間,同時還受到北俾斯麥板塊、南俾斯麥板塊、所羅門海板塊等眾多小板塊的影響。因此,與其他海溝相比,新不列顛海溝地質構造更為複雜,海洋生態更為脆弱,在此開展人類活動對深海環境影響的調查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