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海島文化打造精神家園
經過4個多小時的海上顛簸,記者來到了素有“黃海前哨”之稱的海洋島。
在浩渺的海水中,一座龍形的山裹著一道寧靜的海灣,雲霧在山頭漂浮,夕陽西下,偶爾幾隻海鷗掠過,平添了幾分詩畫意境。山腳下,嶙峋突兀的岩石上一幅長80.5米,高3米的浮雕榮譽墻十分醒目……
該浮雕墻以海島十六字精神為主線,分4個部分集中反映了大隊組建30多年來,“守島為國、以苦為樂、創業建功、奉獻自我”的精神風貌,是一代代守島官兵愛國奉獻、銳意進取的真實寫照。
記者來到軍港碼頭。剛一下車,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在這樣一處偏僻的小島,他們竟建起了集健身房、休閒吧、學習室、俱樂部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文化活動中心。633艇教導員譚昌林告訴記者,過去為了接收到電視信號,官兵常常是抱著電視找信號。如今,只要船一靠碼頭,我們立刻就能看到清晰地數字電視。除此之外,大隊還為我們安裝了磁卡電話,修建了碼頭燈光籃球場和曬衣場,官兵幸福指數明顯提高。
隨後,記者登上山頂上的海洋觀測站,探訪幾位能拉會唱的戰士。説起島上的業餘演出小分隊,無論陪同的機關幹部還是站裏的官兵,話語裏充滿了自豪。上士丁凱告訴記者,過去都是送戲上島,現在是送戲下島,小分隊經常被基地、艦隊和駐地政府邀請過海參加演出,名聲著實不小哩!
該大隊政治處主任劉仁良告訴記者,大隊的文藝演出小分隊已經成立10多年來,共創作編演了100多場文藝演出,為上級單位輸送了20多名優秀文藝骨幹,極大地豐富了海島軍民的業餘文化生活。2011年,他們以“全軍菜籃子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南洋農副業生産基地為原型創作的無場次話劇《海島南泥灣》,還在海軍現代後勤觀摩會上作了彙報演出,引起強烈反響。
傍晚,筆者沿著曲折的山路,驅車來到了位於山洼的大隊修理所。營院四週墻上描繪著車工、鉗工、木工等工作場景的畫面,栩栩如生;百米左右長的“同心路”,渾圓的鵝卵石踩得有些亮晶晶的了。每當夜晚路燈亮起,同心路就是海洋島最醒目的景色;還有那早已磨得發亮的健身器材、那隨海風晃動的鞦韆、那有著“談心亭”之譽的石桌石椅,都在見證著官兵們苦中作樂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