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百態:百年城中村的最後記憶[組圖]

發佈時間: 2016-01-05 08:57:38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郭志華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圖為熊小郢淹沒在這大片的城中村中

2015年11月初以來,安徽合肥市廬陽區五里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啟動。該項目是目前合肥市最大城中村改造項目,總佔地面積1433畝,徵遷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其中,熊小郢是此項工程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中村,距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記者歷時一個多月,通過拍攝全家福的形式,記錄熊小郢城中村每戶居民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場景,將熊小郢城中村作為標本,展示當下中國城中村的生態面貌和典型的中國式家庭場景。

一口原始的自挖水井,居民靠著這口井裏的水做飯洗衣,維繫著日常用水;一口水塘,居民平日裏投放魚苗,過年時每家每戶逮上幾條魚,便是一年裏最快樂的時光......作為海棠街道最後的“城中村”,熊小郢凝聚了一代代人的青春記憶和打拼經歷,而隨著拆遷,這座曾承載了無數居住者不捨與留戀的城中村,將正式成為回憶。

百年“城中村”成記憶

熊小郢居民組是藕塘社區也是海棠街道唯一沒有拆遷的居民集中點。走進熊小郢,這裡就像一個“小城”,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兩米寬的小路兩邊,收破爛、補鞋匠叫賣聲不絕於耳;與之相伴的是,密集的房屋,狹小的街巷,空中“蜘蛛網”般的電線等帶來的一系列環境、治安、安全問題。

“這塊地原來屬於一個姓熊的地主,所以就稱為熊小郢,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今年87歲的王以乙回憶道。王以乙在熊小郢土生土長,據他回憶,19世紀末時,他的爺爺逃荒來到熊小郢,租借熊地主家的地做田,這裡地多人少,加上交通便利,便吸引了不少外來戶在此定居。“漸漸的,熊小郢人越來越多,從十幾戶發展到400多戶居民。”

從最初的土坯房到磚房,再到多層小樓,伴隨著城市框架的拉大,隱藏在都市中的熊小郢,漸漸成為城中之村。村裏,群租房、小作坊、垃圾站、小飯店密密麻麻;村外,聯排別墅、高級公寓、寫字樓和城市高架鱗次櫛比。

最後的團圓飯

“人是越來越少了,這裡越來越冷清了。”62歲的王有發望著當年住過的房子黯然神傷,自己居住的城中村即將啟動改造,居民們紛紛搬遷,過去的喧囂、嘈雜漸漸逝去,留下帶不走的記憶。“我在這裡住了60多年,心裏真是捨不得啊。”

回想起在這裡的場景,王有發的眼眶有些濕潤,他説,“那時候村裏沒水井,想喝口水都難,居民們要走上十多裏地才能挑到水。”後來,生産隊籌資打了口井,全村人就靠這口井燒水做飯,經常排隊打水。“再後來生活好些了,就有了手壓井、自備井,再到自來水改造,家家用上自來水......”儘管搬遷了,王有發回想起這些,眼裏滿滿的都是回憶。

“小時候,男孩子玩滾鐵環,女孩子踢毽子……只要一聲吆喝,小夥伴們便都來了,一起下河摸魚、釣蝦子。”王有發不時回想起童年,“一到冬天下雪,‘城中村’周邊的水塘都結上了厚厚的冰塊,孩子們穿著開襠褲,在冰面上滑起冰來,小臉凍的通紅,玩的不亦樂乎。”

“搬家那天,我們起了個大早,煮了鍋熱飯、炸了園子,帶到新家,寓意熱氣騰騰、團團圓圓。”王有發租的新家與城中村只隔了一條馬路,為的就是能常回來看看。和王有發一樣,妻子戴中蘭經常隔兩天就回老房子看看,“老太婆每看一次,就流眼淚,我這心裏也不是個滋味。”

未來剛剛開始

11月初,熊小郢正式啟動搬遷。村民們忙著收拾老物什、清理傢具,家家戶戶臉上洋溢著喜悅。“現在村裏居民都快搬完了,我們的新生活才剛剛開始呢!”正在搬傢具的王運芝滿臉笑容。

正在往茶水爐裏添柴的陶新榮告訴記者,沒有廚房,都是在走廊裏做飯,沒有自己的衛生間,大冷的天,要跑到公廁裏,“這幾年一直盼望搬遷,終於要搬了,雖然不捨,但更加期待。”

幾十年來,“城中村”見證了許多家庭的喜怒哀樂。隨著拆遷工作啟動,居民們開始搬家,帶著對過去生活的一絲不捨,帶著圓搬遷夢的喜悅,更帶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他們離開了生活幾十年的老屋。

1   2   3   4   5   下一頁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