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記者劉穎穎 李佳)初冬的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雖寒意陣陣,但10月30日下午的赤峰市體育中心卻洋溢著青春活力。國內最受矚目、最具新媒體影響力的年度微電影盛事——2014-2015年度中國國際微電影盛典頒獎活動在此隆重舉行。在90分鐘的頒獎活動中,20部優秀微電影作品獲得嘉獎。本屆盛典活動首次為公益微電影,城市微電影和商業微電影開設獎項;類型片微電影受到關注,這或將成為微電影創作的重要趨勢。這次頒獎活動是對近兩年來微電影創作的集中表彰。
中國國際微電影盛典活動自2012年開始,已成功舉辦了三屆。盛典活動匯集了一大批網際網路時代的媒體人,在藝術表達和新媒體産業發展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本屆微電影盛典于2014年12月啟動,通過中國網路電視台中文官網和中華網的國際官網,向全球徵集微電影作品。經過10個月的徵集,本次參賽的微電影作品無論在數量還是主題涵蓋範圍都超過以往兩屆。
針對微電影創作特點,突出網際網路特色,本次活動在獎項設計上,聚焦微電影作品本身。獲得最佳微電影的四部作品《爸爸媽媽的橡樹》《風火流星》《後象》《父親》,共同的特點是表現了年輕人對父輩年代的理解與致敬,親情主題中溶入了對歷史與傳統的關照,彰顯人性溫暖,耐人尋味又充滿正能量。獲得組委會特別推薦獎的《紅嫂》,用微電影的方式,再現了戰爭年代無私奉獻的沂蒙山母親的群體形象,傳承光榮傳統。影片的主人公,88歲高齡的紅嫂代表馬素雲老奶奶也來到頒獎現場,她用爽朗的個性和風味濃郁的沂蒙山歌,詮釋了信仰的力量和對幸福的理解。獲得組委會獎的還有來自羅馬尼亞語和世界語的國際微電影作品。
在頒獎活動上,最受矚目的是以“致敬…”為主題的最佳微電影導演的現場比拼單元。獲得最佳微電影獎的四位導演入圍四強導演,通過拍攝組委會規定主題、規定時間和規定製作經費的限時微電影作品,在頒獎活動現場同臺競技,比拼作品,最後由五千位現場觀眾投票,爭奪本屆盛典的最佳微電影導演獎。戴瑋導演最終以微電影《一抹陽光》脫穎而出,斬獲本屆盛典的最佳微電影導演一等獎。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臺長王庚年,全國文聯原副主席、著名導演、本屆盛典評委會主席丁蔭楠,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主任、中國網總裁李家明,央視國際網路有限公司董事長汪文斌,赤峰市委書記王程熙,赤峰市委副書記、赤峰市人民政府市長畢力夫,著名演員陶紅、唐鑒軍、劉之冰,著名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爾,《紅旗飄飄》作者、著名歌手李傑等,以及來自盛典主辦單位領導、赤峰市各級領導、媒體記者,以及5000余觀眾出席了頒獎活動。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臺長王庚年在盛典活動現場致辭時表示,微電影是一種起于網路、興于網路的獨特藝術形態。如今,由網際網路引發的變革愈加廣泛深刻,網際網路越來越成為改變思維、融通世界的平臺。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發展微電影,王庚年臺長和大家分享了五個理念。首先,使命擔當是立身之本。微電影源於生活、面向大眾,只有成為負責任的藝術、有立場的傳播,主動承擔起弘揚高尚格調、伸張正義價值的使命,才能獲得長久的發展。第二,品牌化是制勝之道。品牌是真正的影響力。要想在網際網路的資訊汪洋中被人關注、讓人記住,必須有自己的品牌。藝術作品一旦形成品牌,它的價值也會極大提升。第三,類型化是重要趨勢。在文化和傳媒市場的各個領域,受眾的分類和分化都是一個顯著的特點。我們應該順應和把握這一趨勢,推動微電影的題材更加豐富、市場更加繁榮。第四,基地化是必由之路。要把基地化作為推動微電影産業化的有效手段,不斷夯實基礎、完善運作,充分發揮基地的孵化作用和平臺功能。第五,國際化是未來方向。電影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微電影小巧精緻,更容易在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們中間引起共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專門從事國際傳播,探索確立了“全媒體、大文化”業務格局,微電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國際臺願意與所有微電影人一道,共同做大做強這項事業,共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草原城市。地處蒙冀遼三省交匯處,連接東北、華北兩大經濟區,背靠內蒙古資源腹地,緊鄰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區,交通區位條件優越。境內有八千年人類文明史,紅山文化享譽中外,草原、濕地、沙漠、森林、湖泊、溫泉、石林、冰臼等自然景觀獨特而秀美,是古文化精品區、遼文化核心區、蒙元文化重點區,素有“內蒙古縮影”、“內蒙古名片”之稱。赤峰市委副書記、市長畢力夫在盛典活動致歡迎詞時表示:微電影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新興藝術,當前正是方興未艾。中國國際微電影盛典是一個致力於把微電影向全國各地傳播、向世界各地推廣的重要平臺。“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赤峰市將以這次盛典為契機,立足資源稟賦,進一步深入挖掘微電影産業發展潛力,努力將赤峰打造為全國微電影産業領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