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金門自大陸引水項目在金門金湖飯店成功簽約。經過長達20年努力,金門自大陸飲水的暢想至此完成最後一里路,兩岸共飲一江水夢就在眼前。圖為,供水工程兩岸業主單位就供水項目完成簽約。中新社發 石龍洪 攝
中新網7月21日電備受矚目的金門自大陸引水項目20日在金門成功簽約,福建省省長蘇樹林和金門縣長陳福海現場見證簽字儀式。至此,歷時20載、在兩岸共同努力推動下,金門自大陸引水計劃終於突破了“最後一公里”。對此,港臺媒體表示,這象徵著兩岸民生合作的大跨進,也足以説明,兩岸在雙方互信的基礎下,沒有什麼是不能談的。
台灣《聯合晚報》21日報道稱,兩岸合作推動金門自大陸引水計劃,歷經了20載的努力,福建省供水公司董事長朱金良和金門縣自來水廠廠長翁文貴簽訂“金門自大陸晉江引水”購水契約,福建省長蘇樹林與金門縣長陳福海在場見證歷史時刻,兩岸“通水”指日可待。
香港《商報》表示,這意味著兩岸目標不斷前移,階段不斷更新,以及視野不斷的改變。自大陸引水案簽約,象徵著兩岸民生合作的大跨進,也足以説明,兩岸在雙方互信的基礎下,沒有什麼是不能談的。
對此,台灣《旺報》21日文章指出,福建省和金門縣簽署的引水協議,象徵兩岸已從經貿交流合作,進展到“共飲一江水”的良好關係。
自古金門、廈門本一家,都在福建九龍江口外,金門離臺太遠,水、電等基本需求如果都依賴台灣本島,緩不濟急;若和大陸對接,可以節省交通及建設成本,減輕當局財政負擔,解決民生問題進而推動經濟發展,一舉數得。
分析表示,兩岸引水合作是一個重要指標,從福建省長蘇樹林專程赴金門,簽完合約又跟嫁到金門的陸配座談,可以看出對岸的善意沒有附帶任何條件,純粹是兩岸一家人的想法。
《金門日報》21日社論表示,事實上,金門自大陸引水案自倡議以來,已歷經了18個年頭;18年足以消頹一個人的豪氣壯志,卻不足以阻擋兩岸交流的洪洪浪潮與熾火熱情。考慮金門長期發展用水需求、制水成本,以及地下水保育工作,優先自大陸引水,才是最符合金門及台灣利益的選項。
當然,兩岸融冰、交流、洽談都不是今時今日才有,初期兩岸以民間協會的名義進行初步的接洽及探索,雖然都認為技術面可行,但如果捅不破“政治藩籬”這層窗紙,要談進展無異是“緣木求魚”。所幸,兩岸也確實看到了金門的民生需求,並共認這樣的需求具有政策的可試性。
金門自大陸引水項目背景
儘管旅遊資源豐富,但金門卻始終有一塊短板——缺水。金門屬南亞熱帶氣候,暖熱少雨,區內無大河,水資源極度貧乏。據公開資訊顯示,金門有小型湖庫15座,水塘、深井5000余口,控制面積在4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僅有6條,短小且獨流入海,徑流利用率極低。金門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1000立方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每人平均水資源警戒線,如果碰到枯旱季節,情況則更加嚴峻。
十多年來,水資源頻頻告急,已經嚴重影響金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所需。從1995年起,兩岸先後組織幾十批專家進行交流、考察、研討,經反覆論證,解決金門缺水最科學、最經濟、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從福建引水。2013年6月,兩岸兩會就此達成共識,決定從晉江引水供給金門。
據晉江市水利局總工程師劉地強介紹,一條取自晉江金雞攔河閘,從北到南貫穿整個晉江的全封閉式飲水線路已經建成。這條全封閉輸水線路,將晉江東山、溪邊、龍湖三個天然淡水湖串聯起來,形成了整個晉江市的引水工程網係。據了解,全封閉的隧洞及箱涵將這三個水庫相連,互相調節,在應急事件下可互相調用水,達到雙保險的效果,同時也保障了向金門供水的水質。
“目前,福建已有廈門大嶝島、莆田南日島以及平潭島等多個跨海引水工程,相關技術已十分成熟。金門供水工程隨時可以啟動。”劉地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