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百年手工銀絲掛麵 ( 1/ 17 )

支援← →鍵翻頁發佈時間: 2015-05-0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許文豪 | 責任編輯: 劉楨珂

手工掛麵,空心面最早起源於明朝洪武年間,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由山西洪桐縣傳入山東聊城,逐漸演變成為“龍頭鳳尾”面,因其細如髮絲,又稱“銀絲面”。

百年傳承的手工銀絲掛麵 手工制面工序繁雜[組圖]

    山東聊城鬥虎屯鎮北夏村手工掛麵傳人夏新山正在和面,這是整個工藝的關鍵,師傅一般早晨5點起床,制掛麵用的面需反覆揉搓。中國網圖片庫許文豪/攝影

   百年傳承手工掛麵細如髮絲

    手工掛麵,空心面最早起源於明朝洪武年間,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由山西洪桐縣傳入山東聊城,逐漸演變成為“龍頭鳳尾”面,因其細如髮絲,又稱“銀絲面”。

    手工掛麵是一種傳統的漢族麵食。細如髮絲、清如白玉,潔白光韌,是耐存、耐煮的手工麵食,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入口綿軟,回味悠長。開水煮兩三分鐘即熟,適合速食。可以打滷子吃、夏天可以過熟之後撈出來過涼水做涼麵、也可以過涼水之後做麻辣面等等,各種吃法百吃不厭。體虛體弱者長期食用,增強免疫力、益氣補虛。男女性長期食用,美容養顏、滋陰補腎。

    1)和面,春秋兩季每公斤麵粉放食鹽50克左右,夏季放60克左右。冬季放30-40克,食鹽先溶解成鹽水後

再和進面中。和面時,不能和得過硬或過軟,要反覆用力揉和。直至不粘手,不粘盆為止。

    2)醒面,將和好的面進行放置20分鐘;

    3)盤條,將和好的麵糰放在平整的桌面上,用快刀將麵糰劃割成直徑3釐米左右的圓形長條。連續劃割,中途不能停斷,隨之用手來回反覆捻搓成直徑1-2釐米的圓條。再將其層層盤入盆中,接著放入食油(每公斤放10克),以防條與條之間相互粘邊。切不可用麵粉替代食油,否則掛麵會顯得粗糙。

    4)繞條,把兩根65釐米長、一指粗的竹扦固定好。將盤好的面交叉地纏繞在竹扦上。至竹扦繞滿為止。扦與扦之間的距離為35釐米。繞條時用力要均勻。自然有序,最好一氣繞成。一般情況下,1分鐘可繞滿兩根竹扦。每兩根竹扦可繞麵條3公斤左右。

    5)二次醒面,將繞好得面放入發酵槽中,進行發酵,一般為30分鐘。溫度較低,可延長到50分鐘;溫度高則20分鐘即可。

    6)拉條,拉制時要平均用力向外慢慢伸張,拉到80釐米左右時;

    7)三次醒面,將拉至80里面的面雙起,再次放入發酵槽中,一般為30分鐘;

    8)上桿,將麵條從發酵槽中取出,放置高為2米的架子上;

    9)二次拉長,將面從架子上垂直下拉至1.80米長,進行晾曬;

    10)下桿,將晾幹的空心面取下;11)包裝,根據要的規格進行裁切,包裝;

    在山東聊城鬥虎屯鎮北夏村,夏新山和楊敬萍是當地現存不多的手工掛麵傳承人。

    近年來,當地鎮政府和手工掛麵傳承人積極探索市場化新道路,通過訂單預定、網際網路銷售、開辦培訓班等措施,讓手工掛麵傳統工藝得以傳承,産品遠銷國內外市場。
1   2   3   4   5   下一頁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 購買請撥打 010-88828049 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