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新聞欄目

從埃博拉出血熱防控看疾控體系發展成效[組圖]

發佈時間: 2014-09-02 16:19:2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馬揚塵  |  責任編輯: 張琳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2014年9月2日上午,中國疾控中心舉行埃博拉防控媒體溝通會,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副研究員向妮娟、資訊中心副主任蘇雪梅向媒體介紹了埃博拉出血熱資訊報告與管理工作和我國疾病預防體系建設進展。 中國網記者 馬揚塵 攝影

今年,埃博拉出血熱疫情在西非幾內亞、獅子山、賴比瑞亞等國家流行,世界衛生組織將此次疫情定位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國疾控中心於8月初啟動了埃博拉出血熱應急響應,從防控方案的制定、疑似病例的監測、病例報告系統的及時完善、實驗室檢測及診斷、健康傳播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系列科學有序的防控措施彰顯了自2003年非典以來,我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發展的成效。

一、疾病監測能力顯著提高

2003年以來,我國的疾病監測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對多種新發傳染病能做到及時發現。此次埃博拉出血熱疫情發生後,中國疾控中心進行了持續的疫情進展追蹤,並開展了風險評估工作。7月底8月初,疫情持續進展,我國加強了國境檢疫工作,質檢總局下發了嚴防埃博拉出血熱輸入我國的公告,我中心配合國家衛生計生委制定了一系列技術文件,覆蓋了從病例發現、報告、診斷、轉運、標本採集、運送、檢測、感染防控、流行病學調查、個人防護、健康人群監測、密切接觸者管理、健康教育和風險溝通等多個技術環節。目前正在積極進行的疫區來華(歸國)人員及留學生的健康監測和管理工作。

二、傳染病疫情報告更加及時

SARS暴發暴露出我國疫情資訊滯後,影響防控決策的弊端,2004我國組織建設了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直報系統,這一系統覆蓋中國大陸地區所有縣級及以上疾控機構、98%的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和87%的鄉鎮衛生院,用戶數達13萬。實現了疫情報告的源頭由醫療機構直接報告,極大改善了報告的時效性、準確性和完整性,為及時、準確地獲取傳染病報告資訊提供了基礎條件。同時,中國疾控中心每天對傳染病疫情進行分析,能夠監測和早期識別全國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察覺可能的疾病暴發和流行,使全國不計其數的潛在疫情和突發事件消滅在萌芽之中。報告體系和報告系統的日益完善,使得傳染病的監測能力不斷提升,監測敏感性和完整性大幅提高,能及時發現病例,有利於及時掌控疾病流行情況。

在本次埃博拉出血熱疫情防控中,中國疾控中心在《法定傳染病報告資訊管理系統》快速更新定制,滿足了埃博拉出血熱留觀病例、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的資訊報告、審核、分析、動態追蹤管理等功能,並與防控方案同步上線運作。網路直報系統的應用,為口岸符合埃博拉出血熱留觀病例的病人的發現、報告和動態監控提供了可續的資訊支撐。

三、實驗室檢測能力顯著提高

實驗室檢測能力是應對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事件的關鍵技術之一。2008年實施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以來,中國疾控中心的實驗室檢測技術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目前實驗室檢測技術的重點聚焦在整合已有的病毒檢測技術,建立未知病原體篩查體系和罕見病原體的檢測技術,對危害嚴重但我國目前尚未發現的病毒形成技術和物質儲備。能夠在72 小時內完成新發傳染病病原體初步鑒別及300種常見和罕見病原體篩查鑒定。

對於埃博拉病毒實驗室檢測方面,已經建立了埃博拉病毒核酸、抗原以及抗體的檢測技術,可同時對埃博拉病毒的多個核酸靶標進行檢測。具有國家認可和認證的能夠開展埃博拉病毒實驗室檢測生物安全3級實驗室和規範的博拉出血熱相關標本採集、接收程式。能夠隨時接受樣本開展檢測,並在3-5個小時內完成埃博拉病毒實驗室檢測,確定是否存在埃博拉病毒感染,為埃博拉出血熱的診斷、防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截止8月31日,中國疾控中心共檢測20份標本,均為埃博拉病毒陰性,其中9份標本瘧原蟲核酸或抗原陽性,為及時防治埃博拉疫情提供技術保證,對發現的瘧疾病例由有關部門進行了及時的治療管理。

1   2   3   4   下一頁  


跳轉到

 

/ 4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