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是文化部命名的“龍文化之鄉”、“龍舞之鄉”。瀘縣以豐富的龍舞資源為依託,每年舉辦“龍舞鬧元宵”、“雨壇彩龍民俗文化活動”等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龍文化主題活動。中國網 但唐文 攝
四川瀘州雨壇彩龍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浪漫的龍舞表演藝術被譽為“東方活龍”。清光緒十八年左右,當地藝人將原有的“草把龍”改成彩龍,到1919年,出現了第一條雨壇彩龍。自此每逢年節或婚喪嫁娶,當地百姓都要舞彩龍。
雨壇彩龍在漫長的表演實踐中,也在不斷豐富和創新表演套路和動作造型。如今各種豐富多彩、變幻莫測的造型讓人應接不暇。在連貫變化的太極圖形中相繼呈現“龍出洞”“龍奪寶”“龍拖寶”“龍抱蛋”“龍擦癢”“龍嘆氣”“龍滾寶”“跳龍門”“龍脫衣”“龍翻滾”“龍砌塔”“龍背劍”“太子騎龍”“黃龍滾”等數十個動作,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們對龍的想像。整個表演以川味濃郁而又熱烈的鑼鼓吹打樂伴奏,音樂緊密配合龍的表現情緒和動作速度,既有旋律的可聽性,又增強了龍舞場面的恢弘氣勢。
除此之外,雨壇彩龍龍體造型也別具特色,與當地建於明代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龍腦橋”的主龍頭極其相似。龍頭彩繪精美,其形額高嘴短,雙目縱突能動,下頜開闔自如,形象雄壯憨愚兼而有之。龍身長30米,共13節,龍體渾圓靈活。龍尾是長于龍頭的鰱魚狀,緊隨龍身起伏搖擺,舞動之中頗含詼諧,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