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作品《阿福》中國網圖片庫 楊素平攝影
惠山泥人的原料———黑泥,取自於惠山東北坡山腳下稻田一米深以下,這種泥土質細膩柔軟滋潤,粘性特別好,搓而不紋,彎而不斷,幹而不裂,可塑性極佳,非常適合“捏塑”之用。
惠山泥人有“粗貨”、“細貨”之分,又稱“耍貨”、“手捏泥人”,兩個品位之間風格各異。“粗貨”(耍貨),把創作設計作品用單片、雙片或多片模型製作彩繪而成,以單純、簡練著稱,其造型豐滿圓潤,色調鮮明,內容以吉祥喜慶為主,著名的《大阿福》就是最具惠山泥人特色的代表作。“細貨”(手捏泥人),不用模具,藝人直接捏塑而成,造型設計以突出人物為主,特別把握人物的神態、動態,做到神形兼備,栩栩如生。手捏泥人是惠山泥人中最負盛名的一類,堪稱“中國一絕”。
“即席塑像”是惠山泥人的一門絕技,當你坐候一小時,半身胸像就出現在眼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這門技藝人才極少,陳榮根先生赴澳大利亞為前總理霍克塑像,引起轟動。黨和國家領導人榮毅仁、楊尚昆、姚依林等在錫即席塑像後讚不絕口,題寫“神手”、“手藝高超”相贈。陳剛先生和生繼蘭女士曾赴中國台灣塑像表演。
據《清稗類鈔》記載,乾隆皇帝南駕無錫惠山,命老藝人王春林製作泥孩童數盤,飾以錦片金葉,乾隆十分賞識,賜錦甚豐,攜回京城存放頤和園佛香閣中。西元1885年慈禧太后五十壽慶,無錫地方官員特意到惠山定購一套“八仙上壽”大型手捏品進貢朝賀。1959年5月郭沫若先生來廠視察,即興賦詩一首:“人物無今古,須臾出手中;衣冠千代異,肝膽一般同。造化眼前妙,流傳域外雄;集中人八百,童叟獻神功。”
如今泥人博物館收藏陳列500余件(套)歷代惠山泥人精品,成為惠山泥人的藏寶。惠山泥人廠民間藝術博物館展示12米長宋代畫卷立體大型泥塑《清明上河圖》,成為惠山泥人歷史之最。《金童玉女》獲北京首屆國際博覽會金獎,《阿炳》、《元寶阿福》獲第四屆中國民間藝術節金銀獎,《漁翁》獲中國旅遊購物節金獎,《三十六行》等部分優秀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日本民間藝術館收藏。
惠山早期泥人大致有神佛、人像和各種動物。前者售于佛教信徒作供奉用,後者作為兒童玩具。它們的長度一般在3—7釐米:造型簡樸,粗獷略帶誇張,繪彩色調鮮艷、單純,對比強烈,顯露出濃郁的江南鄉土氣息。其代表作是一對男女兒童,即泥塑大阿福。兩個泥娃頭綰雙髻,笑容可掬,赤足盤膝,懷抱異獸,嬌憨稚氣,惹人喜愛。
關於泥人阿福,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説:古時惠山有四隻怪獸,即毒龍、惡虎、臭黿和刁馬,經常傷害人畜,踐踏莊稼。後來有對阿福雙胞兄妹入山與四怪搏鬥,四怪被除,兄妹倆亦因流血過多,離開人間。人們捏制了他倆生前形象,以作紀念。大阿福經過歷代藝人的再三創作,栩栩如生,給人以健康、幸福和美好的感受。惠山大阿福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一代又一代的名師創作了許多品種繁多的大阿福,他們的造型簡練穩重,笑盈盈,胖墩墩,有的手捧壽桃、元寶,有的身挂金鎖片等,這些都表現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惠山泥人,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手捏戲文、京劇臉譜、人物動物、實用玩具(帶溫度計或者卷筆刀之類)等,這些作品小巧玲瓏,人見人愛,價格便宜,是訪親問友的最好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