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寫在第十七個記者節:有信念可堅守 與時代共進步

發佈時間: 2016-11-08 19:45:1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佟靜  |  責任編輯: 佟靜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圖為中國網記者佟靜在2016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上採訪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方正輝
歲暮天寒,北京的天空在冬日寒風中展露出清透的湛藍,樓下的銀杏樹灑落了一地金黃。今年的記者節,已經步入初冬。作為全國三個職業節日之一,記者節走過了第十七個年頭;距全國第一批網路記者證的頒發,也剛好一年。網路媒體記者,從新生力量到蓬勃發展,已經逐漸成長為新聞媒體界的中堅力量。
隨著網際網路資訊技術的革新,媒體悄然發生著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對於身處媒體變革的時代的我們而言,每種變革都意味著新生的到來。對於記者這份職業而言,無論是哪種傳播載體和渠道,要求其實從未改變。記者要代表這個時代發聲,要代表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發聲。就像新聞學者展江説過的那樣,“通過一個負責任的新聞界實現的言論自由,是一個國家乃至人類共同體的福音。它既可以如印度裔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所言,幫助一個國家免於饑荒之害,更可以為防止禍國殃民的思想走火入魔般地延燒做出貢獻。”
記者這份職業,被賦予了諸多使命,也有許多耳熟能詳的句子讓我們銘記這份職業的責任和堅守。我國上世紀革命家李大釗先生的撰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是對中國文化人的期許,更是對新聞媒體的鞭策。作為第一批持證網路媒體記者,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精神和信念,始終是支撐我堅守新聞理想的力量之源。

圖為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網記者佟靜在發佈會上舉手提問

作為中國網多媒體部的記者,過去的一年中,我們的鏡頭聚焦“居廟堂之高”的決策者,也關注“處江湖之遠”的基層百姓;我們堅持做有力量、有溫度的新聞節目,希望用鏡頭記錄下這個時代中國社會的改革、進步和變遷。
在全國兩會、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等重大活動中,中國網的記者們都奔跑在第一線,第一時間從新聞現場發回報道。
作為網路媒體記者,我們勇於改進創新,順應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方式的變革,適時推出了短視頻節目《解碼》,聚焦國策、關注民生。十八屆六中全會公報、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網路強國戰略等國情焦點都通過5分鐘的視頻節目進行剖析和透視,讓那些看似宏觀高遠的國策變得接地氣、有溫度,走近普通百姓的生活。
中國的改革和變化,媒體是見證者、參與者,更是行動者。我們用自己的話筒和鏡頭,用我們微薄但堅定的力量,與時代共進步。過去的一年,我經歷著、也成長著。
在全國兩會上,基層人大代表向我訴説鄉村扶貧工作的苦於樂,奮鬥在脫貧攻堅戰最前線的他們,是中國式扶貧的驕傲;
在重走長征路中,我來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瑞金,百歲老紅軍鏗鏘有力的向我們講述當年的故事,有些歷史我們永不能忘卻:
在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上,尼日利亞學者查爾斯·奧努奈柱在採訪中向我娓娓道來一帶一路倡議為非洲帶來的巨變;
在全國多個省市的醫改調研中,留守老人們熱情的向我講述家庭醫生給他們的健康帶來的守護,基層總能找到這樣溫暖的人和事;
… …

圖為中國網記者佟靜採訪中國社科院上合組織研究中心秘書長孫壯志

這些採訪經歷,拼湊出過去的一年中,中國的細微變化和進步,也是我作為一名普通網路媒體記者所貢獻的微薄力量。雖不完整,但堅守公正客觀的底線,努力擔負起新聞記者應盡的社會責任。
一直很喜歡羅曼羅蘭的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記者更是這樣,我們要真實客觀的記錄、洞察這個時代,更要用百分百的熱情去溫暖生活、推動社會公平和進步。
願所有記者都有信念可堅守,有理想可追尋,有力量去改變。(作者/中國網記者佟靜)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