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廣州市區被霧霾籠罩。爆表!爆表!爆表!元宵節以來的3天中,北京市空氣中PM2.5濃度始終保持著這樣的節奏。同時,我國33個城市發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前所未有的嚴重霧霾天氣,已不是大自然再次敲響的警鐘,而是一次更加嚴厲的懲罰。霧鎖中國,我們究竟能做什麼? 新華社發 (鄭凱夫 攝)
破解“霧霾”困局,你我共同的責任
面對頻發的霧霾,有網民調侃説,在PM2.5面前,人人平等。而無法忽略的另一面,是每一腳油門、每一根燃燒的秸稈、每一串紅紅火火的爆竹背後,都有我們對PM2.5的“貢獻”。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從生態文明的關注,到政績考核體系的改革,各級地方政府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的動力前所未有地增強。而另一方面,每一位公眾在這場“呼吸保衛戰”中的主動性能否充分調動,仍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
“我國推動環保的動力更多來源於上級機關,是自上而下的。而國際經驗表明,自下而上的動力來源在環保治理中效果更加明顯。”林家彬指出。
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強調:“各級政府要探索更加人性化的治霾手段,驅動治霾的努力成為每個個體自覺的行為。”
在這場大氣保衛戰中,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我國已著手建立區域協作聯動機制,在全社會樹立同呼吸、共奮鬥、大氣污染防治人人有責的行為準則,為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奠定堅實基礎。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説:“只有每個人各盡其責、各盡其能、各盡其力,環保事業才能在潺潺細水匯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持續向前。”(完)
文章來源: 新華網 |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 責任編輯: 楊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