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媽媽”俞素琴在指導孩子學習
向媽媽致敬,我們都是你的孩子
中國江蘇網5月12日訊今天是母親節,偉大的母愛總是令人動容。在南京有這樣一位大學老師,30多年前,她撿到了一個智殘嬰兒,為了全心全意地撫養她,她沒有生過自己的孩子。在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中,她的心裏越來越放不下與女兒一樣有智力障礙的孩子們。六十歲時,她租房找老師,創辦了南京第一家智殘患兒庇護中心,先後幫助了近百個智殘兒,並幫助他們成功地融入社會。前天,她的愛心故事被發上了微網志,無數網友表示感動,並留言向這個母親節最偉大的“教師媽媽”致敬。揚子晚報記者李衝文/攝
36年前,她撿回一個
剛出生45天的智殘兒
前天,微網志上一則140字的“微感動”讓很多人唏噓不已——為了照料撿來的智殘女兒,南京媽媽俞素琴一直沒有生過自己的孩子,她幫很多人成功融入社會,現在年過古稀的她依然為了扶助智殘兒四處奔波。這條微網志在網上引起了諸多人關注,網友紛紛向這位偉大的母親表示敬佩,並給她送去節日的問候。
揚子晚報記者前天在南京博愛勤善殘疾人服務中心見到年過七旬的俞素琴。她頭髮微微花白,戴著眼鏡,微笑地陪同智殘孩子們上課。
俞素琴告訴記者,1966年,她從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留校任教,當時她和丈夫都是行業內的帶頭人,之後,由於文革等原因又去往上海大學當老師,後來又回到南京,在一家科技電子廠當技術人員一直到退休。1977年3月的一天,當時俞素琴已經和丈夫再度回到南京,她經過一個公共廁所,看到一群人圍著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在看,嬰兒用破棉花包裹得嚴嚴實實,單薄的被褥中只有一張寫著生日的白紙。“孩子剛出生45天就被遺棄了,我看到後實在不忍心,於是就把她抱回了家。”35歲的俞素琴就這樣把一個瀕臨絕境的孩子帶回到家中。“最初發現孩子反應有些慢,到她四五歲時去醫院檢查,發現孩子患了先天性腦萎縮,醫生預言活不過16歲。”俞素琴對記者説,但是自己一家從未放棄這個孩子,開始了走南闖北的看病歷程。
放棄生育,受盡委屈
為了她,攢錢四處求醫
俞素琴和丈夫開始攢錢並且踏遍全國尋醫。“我們去過哈爾濱、瀋陽、武漢、河南、上海、青島、廣州等許多地方,只要聽到哪有消息就趕往哪去。”俞素琴説,一直到現在,女兒還是不能斷藥,每月醫藥費都要1000多元。
為了照料這個智殘女兒,俞素琴沒有生自己的孩子。她對揚子晚報記者説:“誰不想要一個自己的小孩呢?但是這個孩子已經到了我手上,我們要對她負責任。”俞素琴説,與丈夫兩個人既要上班,又要照顧這個孩子,還要經常帶她去看病。“沒有精力,經濟也很困難,每個月工資56塊錢,而給女兒做一個CT就要800多。我們又想把她看好,就沒生孩子。”俞素琴説,一直到現在很多人都不理解,當初婆婆還曾經很不滿這件事。她很感謝丈夫的包容和支援。“我們一直都期盼著能出現奇跡,但是女兒現在的智力還是四五歲,並且有自閉傾向,有時候還會有些癲癇。醫生説她活不過16歲,她今年36歲了,也算是奇跡了。”
俞素琴現在也患有心臟病等多種病,“有很多人勸我放棄,同事、親戚、朋友,他們看到一個小孩把整個家庭拖累成這樣,很心疼。”俞素琴這樣對記者説,“那是一條命啊,我怎麼忍心放棄她,難道還要把她扔到馬路上嗎?我做不到!”
她對記者説,自閉的孩子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偶爾情緒上來了還會大吵大鬧,且會狂躁從早鬧到晚,鬧得天翻地覆。“只有在這個時候,我才會覺得非常艱難,非常難過,受不了,但是也説不上後悔。因為,女兒情緒穩定的時候還是很乖的。”俞素琴説,女兒知道感恩,當情緒穩定的時候會幫爸媽疊被子,看到媽媽身體不好還會倒水給媽媽喝。
從愛這一個到愛這個群體
受到白眼,也得到更多人的幫助
俞素琴告訴記者,南京以前沒有特殊學校,於是就將孩子放進學前班和正常的小學裏。“別的小孩學前班上2年,我們上了4年。”但由於智力因素,孩子總是給班級成績拖後腿,並且她本身也受到一些老師和鄰居的歧視。“有次我一氣之下就將孩子帶回來了,但是第二天我還要上班啊,怎麼辦?臨時請了一個小保姆來照看她,好在好心人還是有的,後來班主任又將女兒接到班上去了。後來,跟著班上的小朋友們讀到6年級,我們就轉學去了培智學校,又讀了12年,前前後後,女兒讀了22年書。”俞素琴説,這時候,女兒沒地方去了。
在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中,俞素琴的心裏越來越放不下與女兒一樣有智力障礙的孩子們。“我熟識的一個東大老教授,夫人去世,家中還有一位生病的老父親,獨自一人帶著智障兒子的他無法外出,生活擔子很重,其他人家也有類似的遭遇。”俞素琴對揚子晚報記者説,看到周圍人的遭遇,她萌生了成立幫助殘疾人的社會組織。
2002年,當時還未完全退休的俞素琴開始著手此事,但遇到不少困難,沒資金,沒場地沒人才。終於在2004年,她與同樣關注智障人群公益事業的梁襄共同創辦了南京第一家專業托養智障人的南京博愛安養庇護中心,其實就是租住的一個兩室一廳的房子,有一個老師和六個智殘孩子。
“當時小區的居民不理解,對我們有意見,要將我們趕走,然後以拒交物業費的形式,讓物業出面趕走了我們,這個庇護中心在兩年時間裏,前後搬家了七次。”俞素琴告訴記者,後來隨著社會發展和進步,很多企業來進行援助,後來又有了政府支援,開展了公益事業進社區活動,2010年俞素琴等人又成立了玄武博愛勤善殘疾人服務中心,是南京首家設立殘疾人庇護工場的殘疾人服務機構。2011年,又開辦了第三家,現在已經有幾百個殘障兒童在這裡呆過。俞素琴告訴記者,庇護中心還經常與省外、國外等很多機構進行交流合作。
“很多人喊我媽媽,可我覺得不夠格”
俞媽媽想讓智殘孩子都能融入社會
揚子晚報記者看到,庇護中心在三樓,而在二樓安裝了一個大大的鐵柵欄門。“剛來這邊時,有人不適應,有一個孩子半夜起來撥開鐵柵欄跑出去了,我們知道後趕緊報警,每次發生這種情況總會很快將孩子找到。”俞素琴説,庇護中心給每個孩子做了掛牌,並且在衣服上有具體標記,的哥和市場營業員發現他們就會報警。
在採訪時,揚子晚報記者看到,孩子之間非常友愛,他們會互相拉著手去廁所,放學時會大聲地跟老師説再見。“這是我們很有成就感的地方,最初這些人都由家長接送,現在一半以上的人可以自己轉車回家了,最遠的一個孩子家在江寧,要轉兩次車才能到家,現在他也能做到了。”俞素琴説,這些孩子很懂事,每天早上會大聲地對老師和同學們説早上好,平時假如哪個孩子沒來,他們也會牽掛:是不是生病了,要不要緊。
俞素琴的手機裏,有很多孩子發來的短信。“有次我生病了,有一個孩子知道了,就發短信説,俞老師你生病啦,要不要叫我媽媽來看看你呀!很令人感動。”俞素琴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現在三個庇護中心的孩子共有八十多個,來自全國各地,有一個來自哈爾濱的孩子,每個星期我們都會安排他與爸媽視頻交流,他非常開心,每次放假都戀戀不捨,表示會很快回來。我們這裡的孩子最小的16歲,最大的46歲。他們都在這裡玩得很好。”俞素琴對記者説,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有不少孩子已經成功融入到社會,有人在肯德基、麥當勞等處打工,有的直接去工廠簽合同成為正式職工。“現在已經培養出14個,還是蠻驕傲的,那些稍微弱一點的也發揮了繪畫等才能,那些較弱的人也能做紙盒掙錢了,去年年底有個孩子拿到了九百塊錢。”
“很多人也喊我媽媽,但是我不讓他們喊,因為我覺得自己還不夠格。”俞素琴説,現在學生多,負擔重,不能像以前一樣全身心照顧自己的女兒,有些小小的歉疚。“我每天都在想一個問題,我們老了之後這些孩子到哪兒去,當他們老了之後,他們又可以去哪呢?”俞素琴對記者説,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自己和老公都很擔心智殘的女兒。“現在我訓練女兒每週在庇護中心留宿三天,慢慢讓她適應並習慣以後沒有我們的生活。”俞素琴説,希望孩子們保持最佳狀態,少發病,情緒少波動,多與外界交流。“女兒接電話時很有禮貌,根本聽不出來是殘疾人。”
相關新聞 | |||||
|
文章來源: 中國江蘇網 |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 責任編輯: 寇萊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