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賣給開發商有毒土地賠1.2億 7成土壤需焚燒[組圖]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01-04  發表評論>>

2012年12月31日,武漢漢陽赫山,正在進行的原武漢農藥廠片區土壤修復治理工程。攝影:孫新明/CFP

工廠逐漸搬遷,高樓拔地而起,城市迅速擴張……在各地近些年司空見慣的“廠退樓進”變遷中,一些曾遭受生産污染的“毒地”被遺留下來。

生了“病”的土地,誰來“治療”?“治愈”要花費多大的代價?近日,記者赴武漢市赫山土地修復現場進行了調查。

武漢二環內,漢江南岸,一片梯形地塊被圍墻圍起,這就是位於漢陽赫山的武漢農藥廠原址。從高處俯瞰,圍墻之內,條塊縱橫,片片斑駁,與周邊高樓林立的景致形成鮮明對比。現在,當地政府正在付出巨大努力,修復這塊受污染的“傷疤”。

1月3日,正值隆冬,修復工地仍然一片繁忙。赫山土地修復項目現場負責人張琴告訴記者,對於赫山項目而言,冬季是最好的施工季節。武漢冬天氣溫低,氣味不易揮發,又不下雨,這幾天正抓緊進度工作。

受污染難開發,242畝“珍稀”地塊修復進度過半

入秋時記者曾探訪赫山土地修復施工現場。與現在不同,行走在各施工區之間的夾道上,陣陣農藥味兒就撲面襲來。

施工現場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片土地污染物已經深入地下,在修復施工開挖以後,難免有氣味散發,在冬天基本就沒有了。

記者在修復現場看到,這塊土地被分成了若干個小的區塊,這些區塊或有雜草,或挖成了大坑,或覆蓋了薄膜。場地東側,一排排用於生物化學還原的巨大白色塑膠大棚聳立其間。在一個已經挖開的土地區塊內,工人們全副武裝,身穿白色的防護服,戴著頭盔和口罩,正在裝運污染土壤,準備外運焚燒。

張琴説,這片正在修復中的地塊佔地面積約242畝,是原武漢農藥廠廠區,土壤受農藥污染嚴重。

由於城市版圖經歷多年擴張,修復現場所在的赫山地塊周邊已有很多居民區,成了繁華地帶。據媒體報道,2006年3月,赫山地塊以4.055億元被武漢三江航太房地産公司競得,但開發時發生工人中毒暈倒事件,導致武漢市土地儲備中心在退還開發商土地款之外,又賠償了1.2億元,收回了土地。

武漢市環境保護局數次調查發現,這塊地“病情”嚴重。2010年3月,經武漢市國土、環保、漢陽區政府、科研院所等單位綜合調查研究,決定進行修復。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修復項目于2011年5月正式開工,目前總體進度已近60%,預計于2014年5月底完工。

污染深度最高達9米,七成污染土壤需高溫焚燒

對於修復目標,負責修復工作的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程斌介紹,該地塊的《環境風險評估報告》以致癌風險10-6至10-5作為可接受風險水準,即風險概率相當於100萬人中有1人可能因污染致病,這個概率比國內同類修復項目要低很多。

“為了弄清楚這塊地的污染情況,我們輾轉找到了農藥廠的老工人,回憶當年的生産狀況,並找到一份20餘年前的廠區佈局圖。”張琴告訴記者,經過詳細調查和勘探,最終確定赫山地塊70%以上的區域都受到了污染,污染總土方量達到29.68萬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是有機磷、有機氯農藥,即滴滴涕和六六六;平均污染深度在1.8米左右,局部最深達9米。這些有害物質須儘快治理,以避免遷移與擴散,影響環境安全。

“根據污染物特點及污染程度,赫山地塊使用了兩種方法進行修復。”程斌告訴記者,地塊內73%的污染土壤外運焚燒處理,剩下27%污染土壤在現場用生物化學還原技術進行處理。專家介紹,有機氯農藥在水泥回轉窯的高溫條件下將徹底分解,去除率可達99.99%以上。

施工現場的10多個塑膠大棚就是生物化學還原的工作車間。記者在大棚中看到,約20釐米厚的污染土壤被均勻地鋪在防滲膜上。一些褐色的生物化學藥劑被摻在土壤中,翻土機會定期攪動、翻土。一位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每批污染土壤都需要經過三個週期即27天才可徹底修復達標。

污染容易修復難,赫山地塊修復成本預計達2.8億元

“赫山地塊的土地修復成本預計會超過2.8億元。”張琴告訴記者。

土地修復專家説,如果計算一下污染企業搬遷前共創造的産值,再對比土地修復的成本,可以看出污染對於土地價值的負面影響非常巨大。

據記者了解,造成這塊土地污染的原武漢市農藥廠,于1959年建成投産,是從事合成農藥及加工農藥的中型國有企業,以除草劑、除蟲劑、棉花病蟲藥等為主要産品。根據武漢市工業志的記載,武漢市農藥廠從1960年到1980年穩定發展;1985年與漢口東風輪胎廠合併組建成武漢輪胎廠,但連年虧損,到1991年8月虧損高達3000余萬元,1994年底破産;之後又組建為武漢南方輪胎有限公司,經營狀況也不佳。2003年,武漢市土地儲備中心收儲了赫山地塊。但由於毒地事件影響,土地開發戛然而止。

專家告訴記者,由於造成污染的企業生産期跨度比較長,經營過程也比較複雜,因此很難獲取企業創造價值的總體數據,但土地的污染在土地交易和再開發利用過程中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這一點毋庸置疑,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損失。

張琴説,修復項目的各參建單位對於成本的控制非常重視,也力圖通過改進修復技術,用上自主研發的藥劑或技術,以縮短工期、降低投資,但是收效甚微。

“我們要盡一切辦法克服困難,確保生態環境恢復,確保土地周邊老百姓能過上安心、放心、舒心的生活。當然,我們也期望有關部門能更多地關注‘毒地’危害,儘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漢陽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説。(文字來源:人民網)

1   2   下一頁  


相關新聞
·PM2.5危害評估:京滬等四城市8000余人或因污染早死[組圖]
·蘭州市出現重度污染天氣 霧霾籠罩太陽變黃色光團[組圖]
·數十噸污水每天排入錢塘江——浙江兩大工業園區污染事件調查[組圖]
·海口1家污染加工廠生産毒牛皮 流向成疑[圖]
·安徽巢湖出現藍藻集聚 湖水被染成綠色[組圖]
·江蘇局部地區空氣出現重污染[組圖]
文章來源: 人民網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責任編輯: 楊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