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裡面的人文經濟學。”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這樣説。一年過去了,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告訴總書記,他們按照要求,把文博工作與文旅整合統一起來,更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文與經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2023年,南京接待遊客2億多人次,全市博物館就接待了3448萬人次。如今,以“文化+創意”“文化+科技”“文化+人才”為主要特徵的文化創意産業,已成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突破口。
“博物館之城”裏的文化消費熱
宋燕從事文博事業30多年。她介紹説,江蘇省南京市素來有“博物館之城”的美譽。目前,南京市共有備案博物館77座,其中國家等級博物館15座,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文博資源。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 受訪者供圖
宋燕分享了南京六朝博物館的“一面落地窗”的故事。去年11月,六朝博物館三樓的一面落地窗忽然登上了抖音熱搜,網友驚嘆于“一扇窗戶裝滿了整個秋天”。視頻中的落地窗近處是總統府五彩斑斕的樹和青瓦屋檐,遠處是新街口的天際線。文化與自然的水乳交融生動地構成了秋日裏的一幅絕美油畫。
今年春節,南京的各個文博場館裏都在開展趣味十足的“尋龍記”活動,吸引了大批的市民遊客。大家忙著去六朝博物館探尋東晉時期的龍形陶座、南朝時期的青瓷雙龍柄雞首壺;去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賞玩各種龍元素的非遺精品;去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觀看24面不同朝代的龍紋鏡;去南京雲錦博物館欣賞雲錦龍袍上的龍紋……
宋燕隨手給網紅落地窗貼上了“龍年窗花”,誰想竟吸引了更多市民和遊客打卡拍照。“‘文化味’與‘煙火氣’的融合,豐富著城市文化的表達,也激活了文旅市場。”她説。
博物館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這些年吸引著越來越多青少年參與保護和傳承。每年暑期,“文博之夏”系列活動,吸引廣大青少年走進博物館,體驗博物館,愛上博物館。在六朝博物館,已有240多名孩子參與守護國寶文物、宣傳文化故事,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的橋梁紐帶。
“‘文博熱’持續升溫,不僅體現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映射出國人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宋燕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打卡博物館,在各種平臺上分享自己的文化體驗,她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採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借助多樣化的數字手段讓文物“活起來”,讓參觀者更好地了解文物,讓文物更加貼近大眾的生活。
“未來,我們將把文博工作與文旅融合統一起來,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歷史文化遺存,更好地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宋燕説。
共赴一場與商文明的“千年之約”
今年春節,中原的文化大省河南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春節期間,河南累計接待遊客5021.6萬人次,旅遊收入297.7億元。
2月26日,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成為首個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國家重大專題博物館。短短十幾天內,這座形如巨大青銅器的恢弘建築便成為文博界的“頂流”、龍年第一個“爆款”博物館打卡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在殷墟工作了20多年,他全程參與了殷墟博物館新館的建設。3月5日,他走上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向大家講述了一名考古工作者與殷墟的故事。
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何毓靈接受媒體採訪。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近百年幾代考古學家不懈努力,揭示了東亞地區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的樣貌。”他介紹説,新時代以來,何毓靈和同事們取得了多項重要的考古發現。比如,發現了數輛馬車可以並行的寬闊大道,在宮殿宗廟區裏面發現了大型池苑遺址,還發現了界定王陵神聖之地的界溝,甚至發現了像司母戊鼎或者後母戊鼎的青銅做法,這些都把殷墟的文明發現和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新建成的殷墟博物館新館,用2.2萬平方米的展陳面積展出了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文物,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系統地展現了三千多年前青銅文明的樣貌。歡迎大家共赴一場與商文明的千年之約。”何毓靈説。
殷墟是甲骨文的故鄉、漢字的發源地,甲骨文是目前人類所知道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搭建甲骨文數字化平臺是何毓靈的一大心願。如今,數字化探索取得的初步成果已在殷墟博物館新館建設中得到展現。新館運用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構建文物、歷史與數字虛擬空間交互場所,通過裸眼3D技術,將20多件商代文物呈現于同一空間,讓觀眾能夠沉浸式全景式與文物互動,感受商文明傳承和甲骨文魅力。
文化與經濟交融互動發展
作為一位民營企業家,全國人大代表呂建中是“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大唐西市的創建者。這些年,他始終關注文化産業創新發展。
陜西是文化資源大省。他援引數據指出,2023年,陜西接待省外遊客1.09億人次,同比增長271.94%;全省文旅産業八條重點産業鏈營業收入7729.86億元;全年開工、投産文旅項目307個,總投資1569.6億元。
陜西省省會西安更是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2023年的一部動畫《長安三萬里》讓觀眾瞬間回到了那個文人雅士們雲集、詩歌舞樂盛行的大唐盛世長安城。“如今,大唐不夜城、長安十二時辰、古絲綢之路起點大唐西市等一批歷史文化沉浸式體驗的地標性新場景吸引了全球目光。”呂建中説。
據悉,大唐西市是在唐長安西市原址上再建的以盛唐文化、絲路文化為主題的國際商旅文化産業項目,集中反映了盛唐商業文化和市井文化。在原址修建的大唐西市博物館是一座遺址類博物館,主要反映盛唐文化、絲綢之路文化和商業文化。
呂建仲介紹説,絲綢之路是橫貫歐亞、綿延萬里、延續千年的古代商貿大通道。大唐西市正是隋唐絲綢之路的起點,以其豐富的文化創造力和開放包容的胸懷,使東西方文化在這裡交融共生並遠播世界,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他建議,加快建設線上“文化數字絲綢之路”,創建線下“國際文化貿易基地”,助推陜西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探索人文交流新模式,以文化貿易和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增進國際間的了解、友誼和信任,助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談到新質生産力,呂建中表示:“在文化産業也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積極推動人工智慧、XR元宇宙、大數據、區塊鏈、5G/6G等高新技術與文化産業深度融合,創造新的文化展現形式、文化體驗及産業模式,推動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此外,他還建議參照支援科技公司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評定方式及相關扶持政策,評選認定“文化産業新經濟”企業,給予金融、財政、稅收精準扶持。
實踐表明,文化、經濟、科技交互融合的程度越深,迸發的生産力和創新力就越大,高品質發展的動能就越強。“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的題中之義,也是新時代我們的文化使命。”呂建中説。
來源:今日中國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京ICP證040089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