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線職責,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4年,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居民醫保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月最低標準提高20元……今年的兩會上,這份“民生清單”備受關注。
“1200萬人以上”中的穩就業決心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政府工作報告在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提出,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
作為一家服務新就業群體的企業,全國政協委員、雲賬戶(天津)共用經濟資訊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暉對就業問題格外關注。“隨著新業態的崛起,一大批新就業形態崗位誕生對擴大就業大有益處。”楊暉説。
楊暉認為,老百姓不僅要能就業,還要高品質充分就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能不能平等享受各項政策,直接關係到勞動者切身利益,是我在提案中重點關注的內容。”
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龍泉社區“小哥食堂”,外賣騎手在便民藥箱內取用防暑藥品(2022年7月9日攝)。新華社發(張春雷 攝)
參加全國兩會間隙,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昭通市市長楊承新正忙著對接企業,為農民工尋找新的就業機會。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脫貧人口務工規模超過3300萬。楊承新對這個數字印象深刻。“報告對農民工的關注讓我們信心倍增,圍繞‘好就業、就好業、穩就業’,將進一步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奠定基礎。”楊承新説。
“20元”中的養老信心
代表委員們對“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月最低標準提高20元”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格外關注。多位代表委員認為,這是近年來上調幅度較大的一次,將增強百姓的信心。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保集團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介紹,據統計,我國對養老護理員的需求達到600萬名,目前相關從業人員僅50萬名。當前我國養老服務業正處於加速轉型升級時期,養老産業有一定的發展,但總體滯後的局面並未改變。
2月28日,一名老人在香河縣大愛書院養老中心測量血壓。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周燕芳建議,完善養老服務人員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為養老人員提供專項稅收優惠條件等實惠政策。同時,建立養老服務人員的心理健康保障機制,面向養老服務人員開展專項心理疏導服務和培訓。
“1100多萬”中的教育安心
剛剛過去的2023年,國家助學貸款提標降息惠及1100多萬學生。長期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董事長拜文匯説:“看到越來越多‘寒門學子’能夠無憂入學、安心求學,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十分振奮和欣慰。”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政協委員、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張運凱説:“大力提高職業教育品質,要求職業教育要加大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技術服務等水準,核心是深化産教融合、科教融匯。”
學生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民族小學音樂課上唱歌(2021年1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文屏鎮中心小學老師甄蘭芳帶來了推進基礎音樂教育的建議。她坦言,音樂教學體系缺失、學生音樂能力提升不明顯等問題,無論是在一二線城市還是中西部地區鄉鎮都普遍存在。想要改變現狀,需建立有序音樂教學體系。
甄蘭芳建議,通過推進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建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更好回應群眾對高品質基礎教育的需求和期待。
記者:梁姊、王辰陽、孟含琪、秦婧、字強、林碧鋒、張力元
海報製圖:劉續
【責任編輯:李平書】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京ICP證040089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