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題: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幾何?——兩會中國經濟問答之一
新華社記者
全國兩會時間,中國經濟備受關注。去年,中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但一些外媒鼓噪中國經濟潛力“見頂”、增長“達到頂峰”的雜音不斷。
中國經濟真的見頂了?
“國內生産總值增長5%左右”,5日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亮出新一年預期目標,和去年經濟增速預期目標相同,恰是對“見頂論”的有力回擊。
透視增長目標:“5%左右”展現進取心
面對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內經濟多重困難交織疊加的局面,為何仍將增長目標設定在5%左右?
政府工作報告作出説明:考慮了促進就業增收、防範化解風險等需要,並與“十四五”規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相銜接,也考慮了經濟增長潛力和支撐條件。
“5%左右的經濟增長,是經過奮鬥可以實現的目標,展現了中國政府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狀態。”北京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主任周黎安委員説,這一目標有利於提振信心、引導預期,更好凝聚發展共識。
增速目標,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引。記者梳理髮現,2003年至2023年,我國除突發疫情等特殊年份未設定經濟增速具體目標外,其餘年份都設定了目標,並較好實現了發展任務。
這些年,中國經濟並非順風順水,而是一路攻堅克難。
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國際金融危機,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風雨兼程中,中國不僅沒有成為外媒所説的“下一個崩潰的經濟體”,反而頂壓前行,保持經濟持續增長,併為世界經濟注入動力。
唱衰中國的論調,在事實面前反覆碰壁。
過去10年,中國經濟增長不斷爬坡過坎:2014年GDP突破60萬億元,2017年突破80萬億元,2020年邁過百萬億元“里程碑”;在疫情衝擊大背景下,也接連突破110萬億元、120萬億元大關。
過去一年更是最新例證。
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5.2%,按可比價計算,對應的經濟增量超6萬億元,放在10年前,需要超過10%的增速才能實現。縱向比較,5.2%的增速快於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橫向比較,快於美國2.5%、歐元區0.5%、日本1.9%的經濟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有望超過30%。
中國經濟仍是全球經濟增長重要引擎。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近期報道説,不少人的目光集中在中國GDP增長放緩上,但數據背後卻隱藏著更有希望的一面:這個“亞洲巨人”仍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長,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中國每人平均GDP將會驚人地增加。
“一個超大型經濟體能夠持續中高速平穩增長,無論如何都不能被扣上‘見頂’的帽子。”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代表説。
讀懂經濟大勢:中國中長期增長潛力何在?
相比于短期增速,外界更關心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態勢。美西方一些人士聲稱“中國經濟增長乏力”“中國繁榮接近尾聲”,事實究竟如何?
肯德基中國門店規模突破10000家、空中客車在歐洲之外首個飛機全生命週期服務項目在成都投入運營……外資企業等用實際行動表達對中國市場的看好。
中國美國商會報告顯示,2024年約半數受訪企業將保持在華投資規模不變,近四成計劃在華增資。中國歐盟商會調查顯示,59%的受訪企業將中國視為三大主要投資目的地之一。
投資,通常考慮的是中長期因素。外資動向凸顯對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信心。正如寶潔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詹慕仁所言,市場上的挑戰是暫時的,“中國的長期機遇依然存在”。
單就增速看,相比前些年的高增長,中國經濟增速確實有所放緩。伴隨中國經濟轉入高品質發展航道,強調“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不再“以GDP論英雄”,經濟換擋減速但並未失速。
潛在增長率被廣泛應用於分析研判一國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趨勢。國內多家機構研究表明,現階段中國潛在增長率在5%至6%,經濟穩定增長有內在支撐。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分析,從過去“亞洲四小龍”等追趕型經濟體以及高收入國家發展歷程看,每人平均GDP介於1.2萬美元到2萬美元之間時,經濟發展潛力持續釋放。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增長潛力持續釋放階段。
“中國經濟處於穩步復蘇期和結構調整關鍵期,內生動能充足,持續增長潛力很大,不存在經濟增長‘見頂’。”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代表説,關鍵是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有效應對風險挑戰。
從決定潛在增長率的要素條件看,經過多年發展積累,我國要素資源更為豐富,為中國經濟抵禦衝擊提供重要支撐。
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約30%;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第一大網路零售市場;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
“制度優勢”“需求優勢”“供給優勢”“人才優勢”,政府工作報告對中國經濟基本面作出詮釋,指出“中國發展必將長風破浪、未來可期”。
“為什麼唱衰中國經濟者一錯再錯?究其原因,在於其對中國經濟強大韌性和發展規律存在認知偏差與誤區。”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昌林委員説,中國是一個大型經濟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應對重大風險和挑戰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中國經濟具有很強的抗衝擊能力和自我穩定、自我修復能力。我國向高品質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難免遇到各種問題挑戰,甚至會經歷必要的陣痛,但中國經濟發展有底氣、有優勢、更有機遇,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
釋放增長潛能:提振信心實幹為先
龍年春節假期,中國消費市場活力綻放:國內旅遊出遊4.74億人次,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19%,春節檔電影票房突破80億元,創同檔期紀錄。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近期以《春節消費滾燙 中國經濟就此紅火?》為題,援引專家觀點指出,中國經濟在經歷了一年的疫後修復後,正站在信心轉捩點上。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確實面臨一些困難挑戰:
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部分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
但總體判斷: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中國經濟發展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
“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不是算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周黎安委員説,要緊緊抓住有利時機、用好有利條件,多做有利於提振信心和預期的事,努力將發展潛力轉化成發展實力。
翻開政府工作報告,“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置於今年十大工作任務之首。
“這是中國經濟激發潛力、重塑動能的關鍵之舉。”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代表説,要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根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産業升級為方向,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為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推動力。
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施工圖”脈絡清晰。
“我們要振奮精神,真抓實幹,力爭各項工作儘快取得實效。”吉林省白城市市長楊大勇代表説,要著眼企業和群眾期盼,以實幹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向好、行穩致遠。(記者陳煒偉、嚴賦憬、謝希瑤、段續、岳德亮)
【責任編輯:吳疆】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京ICP證040089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