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首頁 > 最新播報 >

兩會見“文” | 劉雲志代表:用最簡單最友好的方式傳遞文化交流的聲音

發佈日期:2024-03-06 19:10:05 | 來源:中國網

中國網3月6日訊(記者 張芃芃)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當日,中國網記者對全國人大代表、中央歌劇院院長劉雲志進行了專訪。採訪中,劉雲志結合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暢談自己對“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等內容的理解。

劉雲志代表在住地閱讀《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國網記者 張芃芃 攝)

用最簡單最友好的方式傳遞文化交流的聲音

今年,“國際傳播”這一關鍵詞繼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要求“深入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國際傳播能力”。這也是自2014年以來,“國際傳播”第5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劉雲志表示,音樂是“世界共同的語言”,歌劇、交響樂等音樂藝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晶。用世界共同的語言在國際上交流,用藝術這一人類共同情感的紐帶來溝通,就是“用最簡單最友好的方式傳遞文化交流的聲音”,能夠彰顯中國開闊包容的胸懷,彰顯中國的文化自信。

劉雲志舉例説,2024年新春,他帶領中央歌劇院前往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了《“春之聲”中國新年音樂會》,全場共有1654個坐席及300個站席,這場演出的上座率超過了95%,其中包括200余張站席票。

選曲既有《春節序曲》等年味濃郁的民族音樂,又有《美妙歌聲隨風盪漾》(選自歌劇《塞維利亞的理髮師》)等當地觀眾耳熟能詳的歌劇選段。他本人也參與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演奏。在音樂會結束後,奧地利聯邦文體總局主席漢斯•尼斯爾 、維也納市議會主席恩斯特•沃勒上臺致辭,稱讚藝術家們的精湛表演“既創造了美妙的音樂,也架起了兩國之間的文化橋梁”。

《“春之聲”中國新年音樂會》演出現場(採訪對象供圖)

奧地利維也納州議會議長恩斯特•沃勒(Ernst Woller) 演出後致辭(採訪對象供圖)

文藝惠民央地合作要“因需而服、因需而供”

針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劉雲志表示,自己作為三屆政協委員、兩屆人大代表,一直沒有脫離一線工作的具體實踐,也對文藝惠民不能僅僅走形式、完成任務指標有著深刻的體會。例如不能因為某地是革命老區,藝術院團就一窩蜂地跑去演出。

對此,中央歌劇院提出了“點單式”服務,“因需而服、因需而供”,“地方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為地方提供服務,也能夠有效盤活人才資源,“中央歌劇院有一個龐大的創作集體,一二級演員就有160多名,不可能每人、每天都在舞臺上,把日期排開,就有可能有一大部分可以深入到資源短缺的地方去。”

不僅要送資源、送演出,還要送培訓,提升地方內生“造血能力”。劉雲志舉例説,從2021年中央歌劇院公共文化高品質發展服務中心長春工作站揭牌以來,每年為吉林省提供160小時培訓服務,三年的合作已結出一系列碩果。去年,中央歌劇院派出指揮、歌唱家、演奏家到長春,分別在吉林大學、長春市群眾藝術館、長春市綠園區文化館、長春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等不同地方為上千名音樂藝術愛好者、學習音樂藝術的學生和相關從業者等開展聲樂、器樂、指揮等方面的培訓,在當地引起熱烈反響。

打破“唯學歷論”,建立以人才使用為導向的培養與選拔機制

採訪中,劉雲志還表達了自己對文藝人才培養、作品創作等議題的關注。他提到,遴選表演、創作人才要打破“唯學歷論”,必須“就人才説人才”,實事求是考察。要建立以人才使用為導向的培養與選拔機制,防止因選拔機制壁壘將文藝人才擋在藝術院團門外;在創作上,文藝作品要完整反映社會現實、反映民眾心聲,對醜的鞭撻與對美的歌頌同樣重要,最終都服務於文藝為人民的初心使命。同時,創作不是一個孤立的環節,“傳播也要講藝術”,只有打通傳播渠道、讓文藝作品走進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實現優秀作品的價值。

“幾天不練的話肯定不行。”作為參與一線演出的小提琴家,劉雲志代表將小提琴帶到了住地。圖為他利用休息時間練琴。(中國網記者 張芃芃 攝)

2023年夏,劉雲志與樂團在長春消夏藝術節上演奏《流浪者之歌》(採訪對象供圖)

【責任編輯:姜一平】
無標題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