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首頁 > 兩會現場 > 政協現場 >

張興贏委員:中國為全球129個國家實時提供地球觀測數據

發佈日期:2024-03-04 16:47:14 | 來源:中國網

3月4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集體採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這是全國政協委員張興贏接受媒體採訪。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中國網北京3月4日訊(記者 張靜)3月4日下午,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集體採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北側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介紹了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的作用。

張興贏介紹,2023年是自1850年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年,顯著的升溫造成了全球多地極端災害氣候事件頻發,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去年兩會閉幕的第二天,就趕赴瑞士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的政府評審工作。這份歷經10年的科學評估報告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未來這種風險將更加複雜且難以管理。

張興贏説,中國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創始國之一,中國科學家連續5屆擔任該組織第一工作組的主席,為應對氣候變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當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居世界第一,當前全球1/4的新增綠化面積來自中國,當前我國成為唯一同時運作黎明、上午、下午、傾斜4條近地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為全球129個國家實時提供地球觀測數據。

“面對愈加頻加的極端災害天氣事件,當前人類社會自救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早期預警,只需要提前24小時預警,災害損失就能減少30%。預警不僅能挽救生命,並且能夠提供至少10倍的投資回報。”張興贏説,“2015年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國家預警發佈系統,形成了政府主導、預警先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救災的工作機制。中國也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首批締約方之一,第二十八屆締約方大會兩個月前在迪拜召開,在大會期間,我們中國舉辦了106場活動,向全世界分享中國在氣候治理和應對方面的經驗和做法。”

張興贏介紹,當前,我國還建成了亞洲多災種預警系統,為亞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災害預警的技術支援和幫助。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産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去年8月,我國的一些糧食主産區也遭受了洪澇災害的影響。面對災害,我們多措並舉,通過全面提升早期預警能力,精準地預報降雨的落區以及量級,為有關方面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損失,贏得了先機,也為我國糧食生産取得“二十連豐”貢獻了科技力量。

張興贏説。“面對全球性的問題,我們必須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的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


【責任編輯:宋柏霖】
無標題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