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3月,全國兩會在北京召開。這是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後的首個兩會,同時也恰逢換屆之年,因此,這註定是一次孕育新生機、新氣象與新希望的大會。值此之際,中國網推出兩會特別策劃《開新局·謀新篇》系列組稿,聚焦經濟、生育、老齡化、就業等民生熱點問題,邀請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為國家高品質發展提出真知灼見,為百姓過上高品質生活建言獻策。
中國網3月10日訊(記者 劉佳)“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這樣的表述,已經連續7年在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中,代表委員對這一話題的關注度依舊不減,並從國家財政支援、制度保障、配套政策制定等方面,道出了自己的理解與思考。
“軟實力”缺乏加劇“城鎮擠,農村弱”
“停招”或“招不滿”的窘境,對於農村中小學而言從不罕見。即便是在超一線城市廣東深圳,這一現象也正在悄然發生。2021年,據媒體報道,深圳福田首次出現中小學學位招不滿的現象,網上報名截止後,福田當地18所小學、10所初中均未招滿。這種情況在我國中西部地區更是司空見慣。“城鎮擠、農村弱”的生源不均問題,始終是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通病”。
制約農村學校發展、造成生源外流的重要因素主要有硬體和軟體兩方面,硬體是指場地、設施及設備,軟體則是指教師隊伍品質。近年來,教育部也相繼出臺相關文件,為農村學校發展補足短板,農村學校硬體辦學條件也隨之顯著提升。多年身處農村學校一線,原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雁池鄉蘇市學校校長王懷軍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印證了這一説法。她表示,現在大部分農村學校硬體條件都明顯改觀,但卻出現了年輕老師留不住、教師隊伍不專業、鄉村教師管理負擔過重等問題。教師隊伍這一“軟實力”拉大了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這也是政府工作報告中連續7年點名“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但每年又有不同的“硬骨頭”要啃的根本所在。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張志勇。受訪者供圖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張志勇帶來了5份有關教育的提案,其中2份提到了城鄉一體化。他認為,教育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教育事業發展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他特別指出,義務教育“城鎮擠、農村弱”,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和教師隊伍薄弱等問題,仍需引起高度重視。
“錢袋子”不穩 鄉村教師難留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周洪宇告訴中國網記者,各地經濟水準和政策導向的差異化,造成了教師工資待遇的差距。他以北京為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生均撥款可達2萬元左右,但在中部地區,比如河南省,生均撥款僅為6000元左右。從長江教育研究院和華中師範大學聯合發佈的教育領域研究公告中也可看出,自2015年至2020年期間,我國教育公平指數有下降趨勢,其中,中部地區塌陷現象較為顯著。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周洪宇。受訪者供圖
在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一般不低於4%的“紅線”從未動搖的背景下,為何會出現生均教育經費差異大的現象?周洪宇直言,這與“蛋糕是怎麼切的”有關。“不僅要保證財政撥款到位,更要保證撥款精準入位,完全用於城鄉一體化建設、義務教育均衡這兩個‘刀尖’上。”對此,周洪宇建議,國家、地方應建立監督、審查機制,監管財政經費的專款專用,同時,國家教育督導也應該起到提示和監管的作用,分清中央和地方責任。
對此,張志勇建議,要保障教育優先發展,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強度,今年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增幅應高於GDP名義增幅。面向2035建設教育強國,未來一段時間要不斷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努力把全社會教育經費佔國民生産總值的比例提高到6%,其中財政性佔比為5%,社會性佔比為1%。另一方面,要通過教育經費的預決算全口徑公開制度的實施,接受社會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全面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責任編輯:魏婧 張艷玲】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京ICP證040089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