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3月6日下午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如何保證14億多中國人到點開飯?怎樣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總書記多次用過的這個句式,有何深意?
△牢牢把握戰略性的有利條件 迎難而上
從總書記概括的這五個“有”中,能體會到四“感”:一是整體感,五個方面是有內在邏輯的有機整體;二是時代感,在長期奮鬥的基礎上,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這五個方面都錘鍊、鍛造得更加鮮明;三是共鳴感,明擺著、可感知、有共鳴;四是使命感,總結諸多有利條件不是為了“躺平”,而是為了激發大家攜手奮進,迎難而上,砥礪前行。
這個句式很熟悉,有深意。兩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過這個句式——比如,去年4月在廣西考察時説,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去年6月在青海考察時説,保護好青海的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胸懷“國之大者”,就要關注黨中央在關心什麼、強調什麼,深刻領會什麼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麼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
我們這樣一個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絕不能在糧食上被人“卡脖子”,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這20個字環環相扣:在糧食問題上必須時刻把主動權攥在自己手上,而不是看別人臉色、靠國際市場解決;立足國內,不斷在科技支撐下提升糧食産能,進口可以有但一定要適度。
總書記圍繞糧食問題,在聯組會上強調了四個關鍵詞——責任、耕地、種子、食物。擺在首位的是責任。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主産區、主銷區、産銷平衡區如何“責任一起扛”?就是這三種類型地區都要“保面積、保産量”。耕地和種子則是兩個要害,相關各方都要擔起責任。樹立大食物觀,也需要有責任擔當。
各種糧食經過很多環節,最後來到我們嘴邊,就是食物。“糧食”是從生産角度講,“食物”則更多是從人民生活的需求角度講。樹立大食物觀,向這麼多方面“要食物”,體現了很多新鮮的發展思路、資源觀念的轉變、先進技術的運用,以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的主動意識。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五大振興”——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這已遠遠超出了經濟發展的範疇。比如,總書記在聯組會上強調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經常去鄉村的人們都知道,如果一個村莊各方面發展得好,鄉親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這個村子裏一定有一個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有一位好的帶頭人。
社會保障關乎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跟咱們每一個人都相關,也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這張保障網已經織起來了,接下來繼續努力的目標,就是把它織得更“密”,讓保障更可靠、更充分,實現高品質發展。
“托底”兩個字,説出了社會保障的豐富涵義中的精髓。更美好的日子,一方面要能“托底”,解除後顧之憂,特別是重點人群、困難群眾;另一方面要不斷“摸高”,大家勤勞奮鬥、不斷創新。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要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制度引領,堅持與時俱進,堅持實事求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
糧食安全,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總書記緊緊圍繞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圍繞著群眾的冷暖安危,體現了深厚的人民情懷。他特別提到了很多重點人群、困難群眾,一個人群一個人群地提出給予幫助、保障的要求。他提出的諸多要求中,飽含著底線思維、發展眼光、系統觀念、科學精神。
(文丨總臺特約評論員 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