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正文

用奮鬥書寫新的榮光——代表委員暢談幹成新事業,幹出新天地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發佈時間:2021-03-11 10:06:08 作者:劉江偉 等 責任編輯:李高思

時光流逝匆匆而過,江河奔騰不捨晝夜。

“我們要繼續齊心協力幹、加油好好幹,努力幹成一番新事業,幹出一片新天地。”全國兩會結束後,代表委員們將重新回到崗位,帶著總書記的殷殷囑託,開啟新的奮鬥征程,奮進的步伐在春風中愈加堅定。

文化的力量深沉而持久,醇厚而綿長,有了堅定的文化自信,前進的步伐將會更加豪邁、更加鏗鏘;基層是新征程最廣闊的戰場,在這裡可以觸摸未來中國的脈動,預見民族復興的壯美圖景;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是新征程的探路先鋒,他們的拼搏和努力將激起發展潮流中最壯美、最磅薄的波浪。今天,我們特意邀請來自文化界、基層以及青年群體的代表委員,談談闊步新征程的謀劃和行動。

【文化界代表委員】  

吳為山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

建設世界一流國家美術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進程中,需要繼承傳統,需要立足時代,需要創新發展,也需要戰略部署。今天的中國應該擁有與其地位相匹配的、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國家美術館。通過此平臺,融通中西古今,促進中國的美術館從“走出去”變為“請過去”,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我對未來的暢想。建設世界一流美術館是一項開創性事業,應從國家全面實施的文化強國戰略的全局高度、戰略高度,全面審視中國美術館事業發展的“時”與“勢”,牢牢抓住事業發展的黃金期。當務之急,要總結世界一流美術館的辦館經驗,將對傳統、現實與未來的綜合思考納入中國美術館發展的宏觀格局中,逐步提高全球競爭力。近年來,中國美術館與國際各大美術館傾力合作,將大量國外精品搬到館內,不斷推動中外藝術的碰撞和交融。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國家美術館新館將成為中國又一個國家級地標。

兩會結束後,我將帶領中國美術館重點通過踐行“學習強館、藏品立館、美育助館、人才樹館、科技建館、交流興館”理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典藏大家藝術精品,加強國際國內交流,促進當代藝術創作,打造美術高原高峰,惠及公共文化服務。

(光明日報記者劉江偉採訪整理)

阿來代表(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

用文學作品回饋時代和人民

文學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對文學有兩個期許,一是文學要不斷進步、不斷創新,讓文學的價值充分彰顯;二是文學要更關注人生,關注社會發展,關注人的基本情感。

這幾年,我們一直在強調文化的商品屬性,促進文化消費,發展文化産業,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挖掘文化中的審美、道德、情感屬性,文學亦如是。文學有娛樂的功能,但不能跟娛樂畫等號。文學創作要堅守它的基本價值、基本信仰,不能被市場牽著鼻子走,什麼走紅就寫什麼,什麼賺錢就發什麼。我仍將堅持不懈地寫作,用文學作品回饋時代和人民。前兩年創作的《雲中記》是現實題材,最近我正在創作一部近代歷史題材小説,從歷史發展脈絡中彰顯我們的文化自信。我還跟四川報業集團打造了一個“阿來書屋”,想把它變成一個帶有作家個性的地方,傳播正確文化觀念。同時,在旅遊景區設立“阿來書屋”,希望遊客在遊山玩水的時候,也能體驗書香文化。

文學的種子是要播撒的,我們期待涌現更多文學的“高山大川”。

(光明日報記者劉江偉採訪整理)

沈鐵梅代表(重慶市文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

唱響川劇“雙城記” 

傳統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這幾年來,黨和國家很重視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未來,相信戲曲藝術將深度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有這樣的信心,因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孩子們愛看戲曲。

前段時間,重慶市川劇院演出《李亞仙》,給了幼兒園100張戲票。劇中有一段悲情的演唱,大概唱了9分鐘,台下一片安靜,我當時以為孩子們睡著了。後來同事告訴我,他們看得津津有味。當然,戲曲傳承需要全社會努力,國家的推動、行內人的自覺、媒體的宣傳等,尤其是我們戲曲人要把戲曲的美學規律、藝術特色、劇種特點,精準地分享給大眾。

兩會後,我將繼續推動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戲曲進校園,不只是在學校演出一兩個摺子戲,而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挑選適合他們的唱段和教材,由淺入深,潛移默化。同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在推動,川劇是成都和重慶共同的文化元素之一,我們也要唱響川劇的“雙城記”,為城市群發展鋪設文化的底蘊。去年,重慶市川劇院就與四川省文聯、四川省交響樂團、四川省川劇院圍繞演出、學術研討、人才交流等商討開展深度合作。今後,我將在促進兩地川劇發展、傳承、壯大等方面,多花心思、多用力氣,帶領川劇走得更遠。

(光明日報記者劉江偉採訪整理)

【基層代表委員】

劉貴芳代表(河北省廣平縣南陽堡鎮鄉村醫生)

做好基層群眾衛生健康的守門人 

村衛生室是基層衛生健康的網底,鄉村醫生是廣大基層群眾衛生健康的守門人。近年來,我一直在呼籲:合理規劃並給予編制,建立基礎工資財政保障機制,讓鄉村醫生能夠安心工作,沒有後顧之憂;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實現一村一醫(大學生村醫),讓醫學院校畢業生能夠享受與大學生村官一樣的待遇;定期對鄉村醫生進行培訓,達到分級診療要求,確保小病不出村。

為更好照顧村裏的空巢和留守老人,2014年,我與丈夫建起了愛心敬老院,並在敬老院內設立老年病科,提供全天候醫養結合服務。今後,我會繼續探索社區和居家醫養新模式,更好地履行身為人大代表和鄉村醫生的職責和使命。

(光明日報記者張蕾採訪整理)

許啟金委員(國家電網安徽宿州供電公司帶電作業班班員)

研究實用的工具、管用的方法 

我從事輸電運檢工作39年了,平日裏,我把知識和經驗運用到解決現場工作的難題中去,研究出了一些創新成果。回去後,我將繼續把科技創新與現場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研究實用的工具、管用的方法,更好地解決企業安全生産中的痛點和難點問題,讓自己和工友們在工作中更安全、更高效。

高技能人才隊伍是實現創新和變革的內在動力,也是實現國際領先的關鍵。我將當好青年員工的領路人,把技術和經驗傳授給他們,努力帶出一批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為高品質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我會牢記囑託,落實好兩會精神,在實幹擔當中作出更大貢獻。

(光明日報記者劉坤採訪整理)

程桔代表(湖北省崇陽縣白霓鎮大市村黨支部書記)

用青春力量賦能鄉村振興 

我們已經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今後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想像中的未來鄉村圖景,村子是和諧美麗的,村民是富裕文明的,産業是興盛繁榮的,笑容盪漾在每個村民臉上,幸福洋溢在村子的每個角落。年輕人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我也希望有更多90後甚至是00後投入到鄉村建設行動中,用青春力量賦能鄉村振興。

回去以後,我將帶領大市村開展産業振興和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一步完善村裏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聚焦帶動村民就業增收的總目標,根據村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和佈局村莊産業,建設一批小而精的果蔬産業基地。

我們還要依託現有的文化旅遊資源,發展一批特色農家樂和特色民宿。

(光明日報記者劉江偉採訪整理)

【青年代表委員】

史浩飛代表(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慧技術研究院微納製造與系統整合研究中心主任)

在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要健全穩定支援機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6%,落實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政策,完善項目評審和人才評價機制,切實減輕科研人員不合理負擔,使他們能夠沉下心來致力科學探索,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作為一名青年科研人員,我主要從事新材料、微納製造與光電器件領域的研究,親身感受到國家近年來對科技創新的支援和重視。今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們肩上扛著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的重任。回到工作崗位後,我的研究團隊將繼續圍繞石墨烯等新材料及其應用開展研究,進一步明確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和著力點,將精銳力量整合集結到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上來。一方面,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梳理應用的主攻方向,讓我們的科研工作更有價值;另一方面,做深石墨烯等碳基材料與微納製造技術研究,更多地解決科學問題、突破關鍵技術。

兩會過後,我將通過講座和座談等形式,積極宣傳、貫徹兩會精神,凝聚青年幹事奮鬥的熱情,引導大家發揮好自己的專業特長,在自身崗位上建功立業。

(光明日報記者張蕾採訪整理)

茸芭莘那委員(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團一級演員)

為推進民族文化振興貢獻更多“好聲音” 

去年,我的家鄉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26.9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傈僳族、獨龍族、怒族和普米族整族脫貧。看到家鄉的喜人變化,我打心底裏高興。去年,我組建團隊創作了一首MV《比歌裏唱得還要好》,希望用歌聲表達我對怒江脫貧的喜悅之情和對家鄉民族文化的熱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這是擺在所有文藝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題。在我看來,我國的人口較少民族有著極為悠久和豐富的文化傳統,對人口較少民族地區來説,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顯得尤其重要。一些民間藝術後繼乏人,成為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對此,我做了多年“功課”,多次就推進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交提案。下一步,我將牢記囑託,繼續深入基層、紮實調研,力爭為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貢獻更多“好聲音”,創作更多被老百姓喜愛的優質作品。

(光明日報記者張勇、晉浩天採訪整理)

楊金龍代表(杭州技師學院教師)

全力培養更多技術技能人才

1994年,我出生於雲南省保山市的一個鄉村,而今是杭州技師學院的一名老師。2015年,我在巴西聖保羅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獲得汽車噴漆項目冠軍,助力中國隊實現該賽事金牌零的突破。在一次次田野調查中,在一次次調研座談會中,我深刻體會到了我國教育領域發生的喜人變化。這幾年來,我一直關注技能人才缺口、職業教育等問題,也針對技能人才培養、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等問題,提出了建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回去以後,我一定會落實好兩會精神,自覺在教育教學、人才培養、技能培訓等各個環節增加職業教育適應性,全力培養更多德才兼備、專業技術精良、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我也將認真履行代表職責,持續關注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産教融合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思考、深入調研,為職業人才培養提出更多建議。對於未來,我始終滿懷信心。我相信,技術工人的工作環境將越來越好,收入越來越高,家長和社會對職業教育的看法都能更加客觀,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將愈加完善。

(光明日報記者晉浩天採訪整理)

兩會要聞

圖片新聞更多>>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