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太科工二院25所毫米波遙感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董勝波注意到,正在討論和審議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依靠新型舉國體制攻克‘卡脖子’技術問題,讓人十分期待。”董勝波説。今年兩會,他聚焦協同創新,圍繞依靠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確定了提案方向,對協同攻克“卡脖子”技術問題提出了意見建議。
董勝波告訴記者,在以經濟效益為導向的市場大環境下,相比資源儲備不多、不確定性大、週期長的基礎研究,企業更樂於選擇週期短、見效快的應用研究。同時,企業間較少在技術創新上溝通交流,各自為戰的局面導致成果應用轉化緩慢,在發展規劃與研究力量佈局上未能形成高效合力。
“目前我國科技創新大多數仍基於應用環節,很多側重基礎研究突破的上游産品研發、核心零部件、關鍵原材料還依賴進口,在當前複雜多變、不確定性增大的國際環境下,‘卡脖子’技術問題對國家發展和安全的制約不斷凸顯。”董勝波説。
在他看來,一些企業往往圍繞應用需求開展相關技術規劃和研究,對“卡脖子”共性問題的研究與投入不足,在技術領域頂層設計、中長期佈局等方面存在短板。
董勝波就此建議,應從國家層面在制度優化、政策導向、改善産業生態、做強創新主體等方面重點加強,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作用。加強戰略研判,堅定不移走自主可控道路,圍繞産業鏈佈局創新,增加關鍵核心技術投入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統籌産業鏈上下游領域創新主體聯合承擔國家重大專項研究力量,形成創新合力。
他舉了一個例子:前不久我國成功實施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正是多個創新主體協同創新的成功代表。任務本身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多技術領域整合創新的特點,也同時帶動和促進了基礎科學和高科技産業的發展。
董勝波在今年的提案中還重點關注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創新作用發揮。他表示,體系化的重點實驗室建設思路就是協同創新,可有效消除原有實驗室的“孤島現象”,破除制約實驗室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的障礙,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共同打造創新發展戰略高地。
“一定要克服分散、低效、重復的問題,整合創新資源要素,形成系統、有序的組織優勢,以協同創新推動技術發展。”董勝波説,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是創新組織體系中的主體,應健全産學研用協同一體化創新機制,構建協同攻關、深度融合的運作管理模式,以産業需求引領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應用,著力統籌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和工程技術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