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正文

甘肅生態安全屏障如何築?呵護祁連山,管好“水盆子”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佈時間:2021-03-10 21:52:32 作者:馮志軍 責任編輯:郭澤涵

(兩會觀察)甘肅生態安全屏障如何築?呵護祁連山,管好“水盆子”

中新網蘭州3月10日電 (記者 馮志軍)位於黃土、青藏和內蒙古三大高原之間,甘肅如何築牢中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支招:呵護祁連山,管好“水盆子”。

因富集多種礦産而素有“萬寶山”之稱的中國祁連山,歷經數十年人聲鼎沸的索取後於近年漸歸平靜,原始生態開啟“返璞歸真”之路……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張掖市委書記楊維俊對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的點滴變化如數家珍。

圖為2020年9月,甘肅張掖市甘州區蘆水灣生態景區。 楊艷敏 攝

  圖為2020年9月,甘肅張掖市甘州區蘆水灣生態景區。 楊艷敏 攝

作為中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以祁連山為代表的甘肅生態系統近年頻現生態之憂。東西總長約800公里的祁連山,近八成在甘肅張掖市境內,其是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保護和修復的“主戰場”。

“近年來,我們舉全市之力整改整治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全面完成整改整治任務並通過省級驗收。”楊維俊向記者表示,當地累計投資60多億元人民幣,組織實施了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等重大生態項目。

目前,甘肅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階段性整改任務已按期完成。在楊維俊看來,儘管近年來投入大量資金物力全力修復治理,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也取得明顯成效,但遠不能滿足祁連山和發源於此的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需求,加之地方財力薄弱,亟需國家層面給予資金、政策支援。

楊維俊建議,應進一步加大對甘肅祁連山地區財力性補助力度;支援張掖市實施新一輪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修復等重點生態項目建設;繼續落實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將祁連山水源涵養及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等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項目庫;儘快建立健全祁連山生態補償機制,並擴大補償範圍。

作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東西蜿蜒約1600公里的甘肅,還是中國兩大“母親河”長江、黃河的重要水資源補給區,境內主要有3大流域和9大水系。同時,該省生態承載力低、修復能力弱,是中國生態最為脆弱的地區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政協副主席、甘肅省水利廳廳長霍衛平向記者介紹説,中國實施河湖長制以來,各地全面建立黨政同責的工作機制和五級河湖長體系,整治了數以萬計的河湖亂象,河湖面貌顯著改善,河湖水質穩步提升。然而,從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暗訪發現問題看,一些地方重審批輕監管、重GDP輕生態、重眼前輕長遠的問題仍然存在。

圖為2021年初,黃河蘭州段風光。 楊艷敏 攝

  圖為2021年初,黃河蘭州段風光。 楊艷敏 攝

“一些流域超許可範圍採砂、洗砂污水直排、偷採盜採河砂的問題屢禁不絕,一些企業更是聲東擊西、暗度陳倉,嚴重威脅飲水安全、破壞生態環境。”霍衛平分析稱,究其癥結主要是一些地方黨政領導新發展理念樹得不牢,生態保護紅線意識不強,對生態環境保護認識不夠、重視不夠、關注不夠。

要靠實縣級黨政領導責任,管好“水盆子”,用好“盆中水”。霍衛平表示,河湖長制是加強河湖管理保護的重大制度創新,為確保河湖長制落地落實、見行見效,避免基層責任缺位、監管缺失,使河湖長製成為“空中樓閣”,建議借鑒“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推行“水盆子”縣長負責制。(完)

兩會要聞

圖片新聞更多>>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