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對話港資醫院負責人:鼓勵人才流動 提高非公辦醫品質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 題:對話港資醫院負責人:鼓勵人才流動 提高非公辦醫品質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因近年醫療事故帶來社會觀感不佳、新冠肺炎疫情造成診療人次下降,全國政協委員、武漢亞心總醫院董事長謝俊明介紹,但也是在抗疫過程中,非公醫院表現廣受認可,尤其在幫助患者恢復治療方面發揮了特殊作用。
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兩會上,謝俊明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介紹,公立醫院在中國抗疫中起了主導作用,還有10%參與救治的醫護人員由非公醫療機構組成。以港資武漢亞心總醫院為例,該院2000名醫護組成的團隊于抗疫期間接診發熱患者近8000人次,收治重症患者800余人,參與承擔沌口方艙醫院救治工作。
但民營醫院如何建構較好的公眾印象、走出“寒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中國非公醫院數量佔醫院總數超六成,不過,床位數僅佔兩成,總診療人次佔比為14.8%;辦醫者資質存疑、辦醫水準參差不齊等問題凸顯。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繼續支援社會辦醫。謝俊明認為,公立醫院與非公醫院相互補充、分擔,才能建設更成熟、更完備的現代醫療體系。醫院走出“寒冬”,一方面需要監管部門措施更嚴,非公醫院提升辦醫品質;另一方面,輿論看待民營醫院也應更加客觀。
他特別強調,內地頂級醫療人才中的90%均執業于省會城市三甲醫院。鼓勵專家“流動起來”,是提升非公醫院辦醫品質的重要途徑。
醫改對於鼓勵醫師多點執業、落實分級診療的導向近年愈發明確,謝俊明指出,內地或可借鑒香港經驗,在確保醫師每週看診時間的前提下,允許流動。他還建議,國家醫療支付體系可給予患者更多選項,醫保與商保支付更大的差異性或更能滿足當前社會需求。
2020年,來自香港的謝俊明參與了武漢戰疫全過程;8月當香港第三波疫情來襲,他應邀返港協助特區政府核酸篩查,歷時數月。多年頻繁切換于香港、武漢之間,謝俊明認為,歷史上同屬碼頭背景,兩地有不少相近文化,接續抗疫的經歷更加深了雙城在其心中的連結。
“我是香港人、也是‘湖北佬’。香港和武漢,都是我的家鄉。”他説,惟願兩座城市儘早徹底擺脫疫情陰影,未來在醫療、教育、貿易等領域開展合作有廣闊的空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