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全國人大代表,河池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韋朝暉。
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 廣西河池市是全國重要的蠶繭絲生産基地,也是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2020年,河池市所有貧困縣(區)、貧困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河池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韋朝暉就蠶絲綢全産業鏈可持續發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問題接受新華網專訪。
新華網:作為“中國絲綢新都”,河池未來將如何實現繭絲綢全産業鏈的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東綢西移”?
韋朝暉:河池作為繭絲綢主産區,2020年,全市桑園面積93.14萬畝,蠶繭産量13.98萬噸,實現産值60多億元,獲得中國絲綢協會授予的“中國絲綢新都”稱號。
近年來,河池市抓住“東綢西移”轉移趨勢,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抓創新、創品牌、拓市場”思路,推動絲綢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創新推行“絲綢+文創”、“絲綢+文旅”、“絲綢+科教”、“絲綢+品牌”等模式,加快産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著力培育壯大一批繭絲綢加工龍頭企業,大力推進河池繭絲綢産業高品質發展。
一産方面,在現有基礎上保量提質。引進示範推廣桑蠶優良品種,逐步實現規模化種桑,工廠化養蠶。同時堅持推廣應用“桑蠶複合經濟”和“桑蠶迴圈經濟”生産模式,加強桑、蠶、繭、絲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二産方面,主要向産業鏈中高端延伸。加快承接東部繭絲綢深加工産業,謀劃服裝生産環節建設,引進建設煉染項目,實現産業鏈瓶頸突破。在宜州新區建設絲綢服裝産業園區,打造絲綢工業升級版,打響“河池製造”品牌。目前宜州絲綢之路控股集團公司絲綢煉染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預計2022年可以竣工投産。該項目可年産1000萬米絲綢煉白及1000萬米印染製品,建成後河池絲綢全産業鏈將得到進一步延長。
三産方面主要是打造河池絲綢産業生態圈。依託河池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和旅遊資源,在宜州新區打造3大新絲綢産業板塊:一是創意、設計、科技板塊;二是展覽、産品現期貨交易、行銷板塊、金融服務、相關配套服務;三是教育和配套板塊,建設絲綢職業學院、絲綢研學基地等。通過打造3大新絲綢産業板塊,在宜州新區形成5平方公里的絲綢小鎮。
同時,河池還將強化科技支撐。成立由重點企業、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的中國絲綢産業宜州科技研發中心,集聚行業領軍人才,抓好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積極引進專業人才特別是高端創意和技術人才。與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深化務實合作,培養專業人才。
希望國家繼續推進“東綢西移”,從國家層面進行産業佈局引導、支援政策推動,接續開展絲綢精深加工産業的大轉移,實現繭絲綢全産業鏈的可持續發展,也為“南國新絲都”的建立創造重要的歷史契機、形成強大的推動力。
新華網:河池是脫堅攻堅主戰場之一,實現全面小康後,未來河池將如何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韋朝暉:經過五年的持續奮鬥,河池10個貧困縣(區)、817個貧困村、76.52萬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實現了與全國全區同步小康的目標。當前,河池將採取以下措施,奮力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一是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穩步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首先是抓好目標規劃銜接。有序開展鄉村振興試點工作,累計選定34個村(屯)開展鄉村振興試點工作,紮實有序推進生態産業、新興産業、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治理等方面項目建設,持續改善農村群眾生産生活條件。其次,及時轉化組織機構和隊伍力量,全面謀劃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領導機構及其工作機構的統籌整合。
二是持續發展壯大農業産業,不斷提升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水準。首先是持續推進“十大百萬”産業工程,持續推進桑蠶、“三特”水果、長壽·生態·富硒農産品、淡水生態養殖、肉牛肉羊、生豬(香豬、黑土豬)等“十大百萬”産業。結合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擴面提質增效升級三年行動,統籌推進30個市級標準農業示範區項目建設。目前,河池有包括宜州劉三姐蠶絲被、天峨龍灘珍珠李、巴馬香豬、大化七百弄雞等在內的河池特色農産品品牌33個、富硒品牌24個。
三是聚焦鄉村生態宜居,不斷優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堅決打贏鄉村風貌提升兩場硬仗。主要是打贏蘭海高速沿線村容村貌示範帶建設攻堅戰和全域基本整治型村莊建設大會戰。同時,推動農村交通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集中力量開展農村村屯道路建設。
四是積極落實民生服務保障措施,不斷提升農村生活幸福指數。通過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積極拓展農民就業創業空間、加快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加快推進健康鄉村建設等措施實現。
五是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不斷增強搬遷群眾幸福感。科學謀劃“十四五”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項目規劃,突出提升産業配套,因地制宜統籌謀劃一批産業項目,並推進項目落地。同時,持續抓好穩崗就業、提升安置區社會治理能力。
六是調整優化財政投入資金,不斷提升專項資金使用成效。做好扶貧項目收尾工作的同時,積極科學謀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