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隨著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陸續公開,可以發現青年議題佔比頗重。教育、就業、婚戀等與青年發展息息相關的提案,受到Z世代的高度關注。
今年6月,就讀于教育學專業的康玉菲即將完成自己的研究生學業,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轉變。“就業政策”是康玉菲最關注的兩會議題。“現在各個城市關於人才引進的政策不少,我比較期待就業相關的扶持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實。”
正在清華大學攻讀環境學博士學位的張齡月希望通過支援青年科研人員獨立研究項目申請,來充分調動科研工作者的積極自主性。“年輕科研工作者創造力和活躍度很高,在這個階段可以予以他們更多機會。”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國名近1500名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調查顯示,80.42%的大學生表示關注全國兩會,其中,13.90%的大學生表示非常關注兩會,30.99%的大學生比較關注,35.53%的大學生表示一般關注。
就業、學業議題仍為高頻詞
青年期待新政策為發展賦能
就業和教育仍是受訪青年期待度最高的兩會議題。人社部部長張紀南介紹,今年高校畢業生909萬人,達到新高。“就業將延續總體平穩的態勢。但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仍然較多,就業形勢依然比較複雜,面臨諸多挑戰。”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就業(80.99%),研究生、專升本擴招(63.97%),獎學與助學(51.28%)是大學生最關注的3個議題。在學業領域中,76.74%被調查者希望學校、青年相關組織提供更優質、含金量高的實踐機會,56.81%期待學科課程設置更貼近業界潮流。
就讀于華南農業大學的畢天飛希望學校課程能與業界結合得更為緊密。剛進入景觀設計行業實習時,畢天飛覺得有些吃力。“很多本科畢業便就業的學生更是如此,大學期間課業壓力大,接觸真正的工作機會很少,而課上學的很多內容相對理想化、理論化,有些很難在實際中落地,學生需要學習怎樣把學到的知識落地成具體的成果,這就需要學校教育的實踐性更強一些,和實際應用結合更緊密。”
康玉菲期待更多就業扶持政策。決定到新一線城市求職的康玉菲認為,年輕人不能被外在因素限制,要有敢拼敢闖的勇氣,但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卻也讓她的求職路增添了一層無形的壓力。“非常期待政府為應屆生出臺相關政策,尤其是在住房、租房方面的保障。”
“博士後也為就業犯愁”,是許多人想不到的。張齡月就曾接觸過一些博士後,他們科研進展不順利,想到高校就業、繼續開展科研工作的難度較大。但要找工作時,博士後沒有應屆畢業生身份,年齡一般又比較大,到一些企業找工作也成了難題。張齡月覺得博士後如果可以以應屆生的身份進入求職市場,對解決這類博士後的就業尷尬會有很大幫助。
今年兩會期間,團中央委託共青團、青聯界別全國政協委員向大會提交了兩份相關提案,為青年就業發聲。提案中建議,擴大選拔錄用招聘範圍,落實相關扶持政策,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就業。
大連理工大學的王心禹和延安大學的張震第一時間關注了相關提案。他們都希望國家層面可以重視“就業歧視”問題。王心禹認為有相當於一部分本科生都面臨著自己的就業規劃與所學專業不匹配的問題。崗位錄用範圍的限制,給計劃跨專業就業的學生帶去很多困擾。對此,張震希望在選拔錄用的過程中,可以設置專業素養標準,並以技能和專業基礎來綜合考量,並給出一個透明的參考標準。
就讀于河南科技大學的邢俊陽也期待未來可以更加重視農村發展所需的新型崗位,在高校專業設置的部署上,多考慮農業發展現狀和農業人才需要,為農村發展所需的新型崗位培養人才。“以往年輕人都喜歡往城裏跑,所以不願意選擇農學,但現在,農村也有很多機會,有很好的發展前途,是年輕人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
科技創新、鄉村振興提案備受關注
Z世代願為二〇三五藍圖添彩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是“十四五”主要發展目標之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出現43次,創新發展和科技創新成為重頭戲。青年群體同樣對科研領域發展表示了關切與期待。調查顯示,58.87%的被調查者希望加強科研人才的重點培養,58.37%期待擁有更多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和科研項目開發的參與機會。
以生活垃圾處理為研究方向的張齡月希望建設更完善的實驗儀器共用平臺。“目前高校之間共用實驗儀器的幾率不高,各個學校官網很少有可用儀器資訊,所以科研人員在非工作地時尋找實驗儀器非常難。”根據她的經驗,不少學校擁有一些利用率低的閒置儀器,這些設備則非常適合利用共用的方式提高使用率,為其他地方的科研人員提供便利,也降低一些研究成本。
中國礦業大學的康玉菲期待更多高校能建立本科生導師制,學生在本科階段就可以跟隨導師開展科研項目。“我覺得學校應該加強本科生和專業教師的聯繫,不要讓有意從事科研工作的大學生浪費了本科期間的寶貴時間。”
作為“十四五”藍圖中同樣濃墨重彩的一筆,“鄉村振興”議題也受到了全社會、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的關注。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在相關議題中,60.85%的被調查者期待農村基礎教育水準的提升,56.74%關注鄉村振興所需人才引進政策。
邢俊陽希望在多開設農業發展所需專業、扶持産學研結合項目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操作的機會。在他看來,目前農村非常需要能將産學研結合的人才。“我們學校的侯文邦老師團隊研究脫毒薯苗,把改良的紅薯推廣到農村種植,老鄉們秋天收了紅薯,還可以銷售給他們的公司。既給農民提供了良種,又幫作物找到了銷路,這樣的工作對農村特別有意義。”
邢俊陽認為生態農業、農業旅遊是鄉村發展中需要大力扶持的。“洛陽嵩縣黃莊鄉有一個‘手繪小鎮’,村幹部依託當地的自然條件,把村子打造成了寫生基地,每年都有很多藝術愛好者來這裡寫生。”他希望國家鼓勵農民種植經濟作物,包括經濟價值高、觀賞性強的作物,與生態農業結合,帶來更多經濟收益。
去年從大學畢業的鄒榮考取基層選調生,開啟了他5年的基層服務期。鄒榮懷抱著對鄉村發展前景的期待來到鄉鎮工作,但面對陌生的環境及文化生活匱乏的現狀,他還是不免有些心理落差。他表示,每年新入職的選調生分散在各地,每個村鎮最多也就一兩個年輕人,很難交到同齡朋友。
“希望鎮政府或者各個區、縣能多組織一些培訓和交流。”鄒榮希望剛到基層工作崗位上的年輕人可以互相探討工作經驗,在交流感情的過程中,對工作的歸屬感也會更深。“另外我還希望,我們這些在基層工作的新人能得到專業的職業規劃指導。”他希望有針對在基層就業的青年的職業規劃指導,讓自己的工作和很多高效發展的企業一樣,有方向、有效率,能實現個人的快速成長,能做出有價值的工作。
婚戀、媒介素養話題引發熱議
大學生積極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
與往年相比,婚戀及心理健康議題引發更多關注。數據顯示,60.07%的被調查者期待專業心理疏導課程的建立,55.04%希望擁有更加專業的校園心理諮詢中心。
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康玉菲十分關注相關提案。作為學校的兼職輔導員,她處理過不少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康玉菲建議高校設置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機制。“我們要讓學生知道遇到心理問題時應該如何處理,並同時進行預防、干預。”
因為心理疾病入院的李田每天都需要接受10分鐘左右的物理治療,輔以個人情緒疏導、團體治療、專業心理課等。曾因積極、樂觀給人留下“正能量”印象的她面對自己生病這件事曾有過一段時間的抵觸心理。但接受自己的病情後,她意識到不僅是自己,身邊太多人對心理疾病缺乏清晰的認知。
“在和病友的溝通中,我了解到,因為心理疾病導致的生理反應遠比我們想像的嚴重。”如何讓全社會更加重視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以及心理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是她最關注的兩會議題。
李田認為,當前大眾缺乏對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正確認知。作為心理疾病的“遭遇者”,李田希望國家、政府層面可以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納入醫保範疇,減少病人治療的後顧之憂。與此同時,媒體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形式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揭開心理疾病的神秘面紗,讓大眾不再談“心理疾病”色變。與青年聯繫最為緊密的高校則應完善心理健康醫療資源配置,同時加強專業心理課程設置,保證學生在校內心理諮詢渠道通暢。
康玉菲同樣認為高校應將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納入學校整體教學計劃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單設置一門課程就夠了,而是要真正發揮心理課堂應有的作用,結合實際滿足學生心理方面的需求。”
除了就業政策與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康玉菲表示自己十分關注和戀愛結婚相關的提案。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於婚戀話題的關注則主要集中在加強大學生正確婚戀觀引導(68.44%),提升青年對幸福婚姻的信心(57.16%),降低婚育成本、給小家庭“減負”(48.72%)三個方面。
“我覺得應該在大學開設戀愛教育課程。”康玉菲提到,“大學生在戀愛過程中會遇到不少困惑,也容易出現一些不合理、不合適的處理方法。”在她看來,進入大學校園後,戀愛是不少大學生躍躍欲試的“必修課”,但是當戀愛過程中遇到觀念衝突、情感問題時,卻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如何正確對待,“這個時候戀愛課就顯得十分必要。”
就讀于北京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王紀璇表示,受到地域、房價、家庭觀念等因素的影響,目前青年人的婚戀成本較高。“我認為,對於背負住房貸款且婚後有新生兒降生的新婚夫妻,可以給予一部分貸款的補貼與減免。這在降低婚戀成本的同時,也有可能提升生育率。”福建師範大學的郭子祥同樣希望國家層面可以給予房市管控,同時傾注更多公益性的教育資源。讓一些青年人不再“談婚色變”,婚戀的關聯詞不再是“壓力”與“抗拒”,而是滿滿的幸福與期待。
(文中李田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羅希 畢若旭 程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