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折斷舊“指揮棒” 新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
中新社北京3月9日電 (記者 張素 邢翀)什麼樣的科研“指揮棒”才能更好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力,向來是全國兩會上的熱議話題。過去一年,中國官方多次強調要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意在折斷舊的“指揮棒”,一系列改革政策也相繼出臺。
談及評價體系改革的新方向,多位來自科技領域的代表委員給予肯定。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家莊鐵道大學教授杜彥良對中新社記者説,這將更好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當然,破除“四唯”導向,在折斷舊“指揮棒”後,新的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才能正確評價科技工作和人才,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思考。
杜彥良認為,與基礎研究或重大工程需求脫節“閉門造車”式論文不可取,但並不意味著“就此不要論文”,而應鼓勵研究者著眼解決當前面臨的基礎性科學問題。
“破”了以後“立”什麼亦費思量。不少代表委員在借鑒其他國家做法後就新“指揮棒”的確立支招。
資料圖:科研人員。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 攝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提到,通過揭榜與自命題的方式,選定“基礎研究特區”並給予穩定支援,“不考核一般論文成果,只關注研究價值和實施進展”。
需要指出的是,在許多受訪者看來,最重要的還是給出時間,引育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説,科學界須在正確的道路上持之以恒。他注意到一些細微改變,比如身邊的年輕人從只盯著發文章、拿獎勵,到對科研工作的品質、原創價值等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丁奎嶺更是把卓越創新人才的引育稱為“生命線”。他建議強化價值引領,加強高品質學術就業引導,構建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制度體系與生態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認為,高校研究生階段是科研人才培養的基石,如果學位評定“唯論文”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制約創新。她建議,研究生在研期間獲得國內外專利或有成果轉化項目等同於發表學術論文。
“要求三年、五年就出成果,勢必導致急功近利。引導大家潛心研究,這才是關鍵。”杜彥良也呼籲社會給一些時間,讓科技工作者們把“冷板凳坐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