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中國謀建新“引力場”促經濟“滿盤皆活”
中新社北京3月6日電 題:中國謀建新“引力場”促經濟“滿盤皆活”
中新社記者 李曉喻
作為全面促進消費的舉措之一,“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被正式寫入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
中國此時發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既是為了提振消費、推動經濟儘早恢複元氣,也有打通國內國際雙迴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考慮。
在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中,中國目前只有消費尚未恢復到疫情前水準。據官方數據,2020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下降3.9%。考慮到消費近年來已成為中國經濟最主要的驅動力,加快推動消費回暖對中國經濟增強活力至關重要。
中國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當前形勢下,中國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恰逢其時。如果未來能建成5-6個國際消費中心,不僅將有力擴大消費、促進出口,推動交通、物流等服務業獲得更大發展,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也將進一步提升,使更多外資源源不斷流入中國,形成匯聚全球資源要素的強大“引力場”。“這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舉措,能讓經濟‘滿盤皆活’。”
實際上,今年初中國不少地方就已經掀起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廣州、成都、武漢、重慶、西安等20多個城市都準備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消費升級。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城市才能成為“國際消費中心”?中國城市距國際消費中心還有多遠?
在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看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鮮明特徵之一就是高度國際化,包括進口規模巨大;在當地居住的外國人多,包括外國人在內的消費者消費意願強;消費渠道多元且成本低、體驗好等。
魏建國稱,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通常要滿足幾個條件:交通高度發達,能便捷聯通國內外主要城市;物流通暢,跨境電商發展較為領先;腹地廣闊,優質商品和知名品牌供給能力強大;金融服務完善,支付便利;其他相關配套設施和服務齊全等。
他坦言,目前中國城市與主要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還有不小差距,如服務環境還不到位,交通、物流等不夠便捷,貿易便利化程度不夠高;服務品質有待改善,能熟練與外國人對話的服務人員不足;商品標誌、包裝等細節也未能充分照顧到外國人的需要。縮小這些差距需要從多方面著手,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分析人士認為,在此情況下,中國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要量力而行,更要講究方式方法。
最關鍵的是要有特色。依託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等特點,增加特色産業、知名品牌等優質商品和服務供給,這些“獨一份”的體驗才能吸引全球消費者前來“買買買”。
值得注意的是,在做出特色方面,一些地方已經摩拳擦掌。例如,上海提出做強“首發經濟”、夜間經濟,品牌經濟,打造一批智慧購物示範場景、商業消費體驗中心;北京準備推動擴大健康、養老、文旅、體育等服務消費;廣東則計劃推動建設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內免稅店。
此外,擴大開放也需加碼推動。一個城市要實現“賣全球”“買全球”,擁有輻射全球的影響力,更高水準開放不可或缺。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清除阻礙商品和服務自由流動的種種壁壘,顯著提高貿易便利化水準,都是今後需要努力的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