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面對人口老齡化 後疫情時代“老有所依”如何保障?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題:面對人口老齡化 後疫情時代“老有所依”如何保障?
作者 柴敬博
“人口老齡化”既是國家大事,亦是老百姓的心事。截至2019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國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這一龐大的人口數量伴隨著老年民眾的多方面需求同步增長。
資料圖:新疆烏魯木齊市團結社區,老人通過電視訂第二天的中餐。 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和百姓福祉。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2020年國家衛健委等三部委發佈《醫養結合機構管理指南(試行)》、“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網際網路智慧養老服務模式持續擴展。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立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侯建明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後疫情時代的養老難題主要有三個:一是新興養老業態受新冠疫情衝擊嚴重;二是非營利機構運營成本增加;三是老年群體的照護難度增高。
今年,侯建明帶著《關於全面補齊短板,保障後疫情時期養老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提案》赴會,建議加大養老政策扶持力度、關注相關從業人員待遇補貼、深化“網際網路+養老”結合模式、強化部門之間共同提升醫養結合服務品質。
被譽為銀發族“代言人”和“老年人之友”的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黃改榮向記者表示,應儘快建立老年醫學科,解決中國老年人“一體多病”的難題。
“鼓勵二級以上醫院、包括中醫院建立老年醫學科。”以黃改榮所在的河南省人民醫院“老年綜合評估”軟體系統為例,但凡全院各科室收治65歲以上、患有多種疾病的患者,老年醫學科就會參與評估,根據需要給出相關治療建議,讓患者少跑路,也能得到更專業診療。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豐台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靠醫療來應對養老問題是很難實現的,養老院的品質也難以保證,應當鼓勵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地點養老更為科學。
“對老年人的概念也應該更新,年齡不是判斷的唯一標準。關注心態年輕化、健康的體魄。”吳浩認為,心理健康在判斷“老不老”的問題上顯得尤為關鍵,身心健康才能贏得人口紅利。
資料圖:某社區工作者正在教老年人使用智慧手機。楊迪 攝
一是養、二是醫、三是關注。
養老問題還不能單純地以“看病、治病、養病”為焦點,還要關注老年人的實際生活狀況和主體能力的發揮。當下是老齡化社會,同樣也是數字社會、網際網路社會。當前中國共有2.54億老年人,然而其中僅有6000余萬人是網民。老年人長久以來習慣的現金購物、排隊掛號、人工窗口購票等生活方式被“線上操作”打亂了,一部分老年人“手足無措”。
目前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具備連接網際網路的條件,但通網不代表通用,數字産品卻不一定適用於老人。騰訊研究院與深圳大學周裕瓊教授團隊聯合發佈的《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與家庭微信反哺》報告指出,新科技由年輕人創造,也主要服務於年輕人,然而只向單一群體服務是對科技産品的自我局限。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科技行業應從産品設計之初就考慮融入老年人需求,這才是一種更具包容性、前瞻性、合理性的表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