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15日電題:人大代表談履職:實現的“小目標”和留下的“小心願”
中新網記者 楊程晨周欣嬡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15日在北京閉幕,這也是本屆人大最後一次全體會議。履職以來,為民“發聲”的全國人大代表們實現了哪些“小目標”,還留下哪些“小心願”?
中新社記者 金碩 攝
實體企業怎麼做?
今年兩會期間,“實體經濟”“自主研發”“中國製造”等成為中國企業家代表受訪時的高頻詞彙。
從“好空調格力造”到“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説,希望格力用其核心技術,通過智慧裝備實現飛躍。企業要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排頭兵”,就要走自主研發的道路,掌握核心技術,增強中國成為製造業強國的底氣。
“實體經濟壓力很大,實體企業怎麼做?”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認為,在工業方面,“中國製造”已成為主旋律,但在農業領域裏還遠遠不夠。如何補上農業這塊短板,對涉及農業的企業是挑戰,也是機會。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藍天保衛戰怎麼打?
“狙擊霧霾”已成全民話題,河北省環境保護廳廳長陳國鷹對此深有感觸,作為“霧霾大省”,河北近年交出這樣的成績單:2015年,河北省細顆粒物(PM2.5)濃度同比下降18.9%;2016年,該數字出現更大降幅。他希望,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構建高效、安全、清潔、低碳的能源供應體系和消費體系,令河北省能源、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北京市市長蔡奇説,從整體上看,近年來北京空氣品質在逐步改善,但與民眾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
狙擊霧霾,北京將在六大領域“發力”:推進“清煤降氮”、管控高排放機動車、加大工業減排力度、組建環保督察隊伍、嚴控揚塵污染、強化區域聯防聯控。
中新社記者 劉震 攝
教育體制怎麼改?
從“雙創”到“雙一流”,中國如今各領域“求賢若渴”,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重鎮”,成為代表們的熱議話題。
南開大學校長龔克介紹,南開大學幾年前開始嘗試改進教授評級方式,僅看其“代表作”品質而不計算論文數量,參評作品範圍也由論文拓寬至書籍等。此舉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唯論文”的評價機制,鼓勵了科研工作者嘗試更多可能。
然而,多樣化的中國科研評價體系如何構建還未明朗。龔克稱,希望借助國家的“指揮棒”,讓該問題得到更多討論,使科研評價體系走上更加靈活、健全的道路。
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委員顧海良説,近些年所提建議涉及民辦教育促進法、高等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等。顧海良的下一個“小目標”,是推動學位條例立法。
農村發展怎麼辦?
盡職履責、為民直言,多位基層代表受訪時表示,將繼續深入實際、做好調查研究,反應民眾所想、所需、所盼。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禾馱鄉石門村黨支部書記石壽芳説,履職以來,共提了《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納入國家補貼範圍》《渭河源區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建設專項資金》等建議,每一條都得到有關部門的認真答覆。遺憾的是,農村裏“有些項目批了、政策也有了,就是沒錢,落實速度較慢。”
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偉江鄉布弄村黨總支部書記蔣錦坤指出,因為自己的建議,國家更加重視古村落保護,對一些特殊村落進行掛牌,成效顯著。但農村的土地流轉問題仍要加強宣傳,讓農民意識到土地流轉不是要收回土地,而是為合理規劃形成集合效應,進一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