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努力建設品質強國
——學習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體會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3月5日“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品質時代。”“要引導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實施好品牌發展戰略,建設品質強國是深入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推動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由外延擴張型向內涵集約型轉變、由規模速度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的戰略性舉措。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品牌是品質的載體。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每人平均GDP近8000美元,消費正從數量消費進入品牌消費,品牌已成為消費者購物的重要考量,也成為提升我國出口貿易競爭新優勢的當務之急。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建設品質強國,有利於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促進生産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提升産品品質,實現價值鏈升級,增加有效供給,提高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率;有利於引領消費,創造新需求,樹立自主品牌消費信心,挖掘消費潛力,更好發揮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物質文化需求;有利於提高我國出口産品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外貿轉型升級,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有利於促進企業誠實守信,強化企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公益慈善等社會責任,實現更加和諧、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世界經濟發展有一重要現象,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崛起的背後往往是一批品牌的強勢崛起。德國政府實施所有品質品牌促進政策,當前推行工業4.0國家戰略,打造製造業新品牌。南韓大力推行自主品牌培育,激勵國民優先使用自主品牌,現代、三星等一批優勢品牌支撐了南韓經濟的成功轉型。美國通過國會立法、總統頒獎來推動産品品質和品牌的提升,90%的出口額來自品牌的貢獻。品牌建設越來越成為各國推動經濟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品牌建設,特別是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三個轉變”重要指示後,我國的品牌建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品牌工作連續三年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品質品牌提升行動寫入了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去年1月5日俞正聲主席主持了加快推進品牌建設”政協雙週會, 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 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國辦發〔2016〕44號文),為我國品牌建設提供重要指導,激發了企業界培育自主品牌的積極性。各省區、各部門高度重視品牌建設工作。國資委發佈了《關於加強中央企業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中央企業提高品牌建設水準;中宣部印發了《加強中國品牌對內對外宣傳工作方案》,要求各新聞媒體高度重視,為中國品牌做大做強、走向世界提供有力輿論支援;工信部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綱領,開展工業企業品牌培育試點和工業品質品牌建設工作,計劃培育100家品牌示範企業;國家質檢總局開展培育知名品牌和品牌示範區建設,發佈了《品質品牌“十三五”發展規劃》,每年組織評選“中國品質獎”;農業部、商務部等部委也都在開展“農業品牌化建設”、“保護中華老字號”等活動;絕大多數省市區制定了關於加強品牌建設的若干意見,出現了一批獲得省長、市長、區主席品質獎的品牌。這些都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的品牌建設,對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品牌發揮了合力。有關社會組織在品牌建設領域發揮積極作用,尤其是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在推動國際標準化組織品牌評價技術委員會(ISO/TC 289)工作、主導制定國際標準、聯合央視等單位權威發佈品牌價值評價結果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在“三個轉變”指引下,三年來我國製造業品質競爭力從83.34提升到84;中國入圍世界品牌500強企業從29個增加到36個。可以説,我國品牌建設已開始步入較好的發展時期,中國品牌正在走向世界。
同時,我們也深為憂慮,目前國內市場大量充斥的知名品牌還是國外品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品牌偏少,大部分自主品牌技術含量不高、缺少核心技術。根據全球最大品牌諮詢公司英圖博略(Interbrand)公佈的2016年全球企業具有價值100個品牌中,美國佔一半,我國僅有華為和聯想兩家企業入圍,這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品質同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品牌建設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與大國經濟地位和要求極不相稱。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品牌建設法規體系尚未形成,品牌保護仍顯薄弱,企業主體、市場決定、政府推動、行業引導、仲介服務等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許多企業的品牌意識不強,品牌培育水準還不高,品牌建設人才缺乏,全社會未形成完全的合力和氛圍,還存在一些不規範評比的亂象。因此,我國“十三五”期間亟需提高以技術、品質、服務為要素的品牌綜合競爭力,加快推進中國品牌走向世界,有力推動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調結構、穩增長,提高整體經濟品質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