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何秀榮:關注民生再加力

文章來源: 中國網 發佈時間: 2017-03-15 責任編輯: 高南
+|-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2016年的民生工作了概述,從總體上説,我國的民生環境又獲得了較大的改善,民生水準又有了明顯的提高。聯繫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尤其是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率繼續高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群覆蓋面,農村貧困人口減少數,全國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開工套數、棚戶區改造和公租房基本建成套數、農村地區貧困戶危房改造套數,交通新建公里數、私人轎車保有量、網際網路普及率(尤其農村地區)、居民國內外旅遊人次等一些代表性數據,人們就不難從中感受到2016年民生工作的成績。

最近40年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使中國人民的生活水準和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想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居民的民生狀況不僅全面不如發達國家,甚至不如一般的發展中國家。那時,我們最大的奢望就是能有一間單獨使用的小陋室、能解決兩地分居問題、能不用票證買食物、能不處處排隊,……;誰敢去想擁有自己的汽車和住房?誰敢去想出國旅遊?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西德留學,普通居民知道我們來自中國大陸時,仿佛我們是外星人似的;今天發達國家的商店和旅遊點到處有中文提示,甚至還配備了中文店員。中國居民生活環境和生活水準的極大改善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在生活水準方面,最概括的俗話就是“中國人有錢了”,在生活環境方面,以至於美國人以中國的公共交通設施為映照來批評美國的公共交通設施。

儘管我國的民生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國際組織的標準來説,還只是剛剛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仍有不小的差距,我們必須關注民生再加力!《政府工作報告》在歷數民生工作成績的同時,也明確指出了民生工作中的重要問題,尤其在食品安全、環境品質(尤其是大氣霧霾)、完全脫貧和防止返貧等方面,在基本公共服務“兜底“民生方面,我們還任重道遠。

我認為,目前總體上比較突出並且急需縮小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食品安全、環境品質、社會保障。換句話説,我國居民和西方國家居民當前的物質生活似乎差不多,但食品安全、環境品質、社會保障明顯不如他們。無論是富裕階層還是中産階層或是低收入階層都會因其中的一個或三個因素而影響生活品質,進而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和決策。即使你屬於富裕階層,你有錢可以有非常好的醫療和養老自我保障,但你也不得不忍受大氣霧霾。

隨著國民需求變動和食品工業發展,食品安全越來越受關注,這一趨勢是全球性的。我們一直在努力提高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也確實在進步,但國民的要求也在提高,全民性的食品安全擔憂並沒有消除。因此,我們在保護産地環境、建立科學合理的技術標準、生産者自律、多方監督制度、法律法規制度制定和有效執法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

環境品質既關係到人類宜居程度,也關係到産品安全。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很多國家經歷了從點源污染到面源污染、從水土污染到大氣污染的過程。從表面上看,污染的加深是一個初期缺乏公眾意識,後來缺乏有傚法律管束造成的,時常也會歸咎於不法廠商行為。但從政府層面來説,實質上是一個GDP優先還是環境優先的政策優先序選擇問題。霧霾以前只出現在少數地區、出現在特定季節,但目前在範圍上已經蔓延到全國大部分地區,甚至沿海地區也已霧霾重重,時間上已經常態化,各地的差異只是霧霾濃度和天數多少而已。北京的經驗表明,大氣霧霾是可以防治的,“奧運藍”、“OPEC藍”就是證據,杭州經驗也證明大氣霧霾是可以防治的,“G20藍”就是證據,問題是獲得這些“藍天”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在經濟發展初期,政府一般都選擇了GDP優先;在經濟發達階段,政府才選擇環境優先。因此,很多國家走了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道路。中國正處於經濟發展的中期階段,多數地方政府實際上還是選擇GDP優先,只有少數較發達地區開始轉向環境優先。30年前告訴人們好山好水就是金山銀山,基本上是沒有人相信的;但今天不同了,好山好水真的就是金山銀山,環境已經成了考慮投資的重要因素,增長方式不同了,旅遊、休閒、宜居、養生等産業成為直接産生收益的增長點。今天我國進入了中等收入階段,同時也應當是轉向環境優先的發展戰略選擇階段了。

社會保障體系一直是我國發展過程中欠帳較多的領域,尤其在農村社會保障能力尚很微弱之時,我國又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家庭的小型化、兩代人異地生活、年輕家庭自顧不暇的趨勢,使得空巢老人家庭越來越普遍,整個社會還沒有做好迎接老齡化的準備,但老齡社會問題已經提前放上了中國發展問題的桌面,導致不同階段的發展問題在現階段疊加。

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民生,讓人民過上富足安康、身心愉悅的幸福生活。少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依歷來是社會的追求,更是和諧社會基本元素,基本公共服務“兜底“民生。我希望,當前尤其要在食品安全、環境品質、社會保障上取得長足進步,需要政府在關注民生上再加力!(國務院參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何秀榮)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