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張綱:聚焦主攻方向 提高供給品質

文章來源: 中國網 發佈時間: 2017-03-15 責任編輯: 高南
+|-

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從生産端入手,提高供給品質,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推動我國經濟向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這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必須堅持的戰略思路。

提升供給品質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近5年來,我國製造業品質競爭力指數從83.06提高到83.51,累計增長0.45;産品品質國家監督抽查不合格産品檢出率從10.2%下降到8.4%,降幅達1.8個百分點。這組數據既反映出傳統産業改造升級的實效,又展現出産業間結構優化的趨勢。例如,以先進製造業為標誌的品質主導型産業比重逐年加大,2016年我國智慧電視的産量達到9310.1萬台,在彩色電視中的産量佔比達到59.04%,同比提高11.05個百分點;工業機器人的産量達到72426台,同比增長119.7%;新能源汽車的産量達到45.9萬輛,同比增長39.9%。品質提升提振了消費信心,促進了消費升級,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2016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3.2萬億元,同比增長10.4%,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發揮出主要拉動作用。

全面提高供給品質任重道遠。儘管品質提升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我國與主要工業國家品質水準仍有顯著差距,這種差距不是偶然性、局部性、微小性差距,而是系統性、全局性、結構性差距。一是産品品質合格率總體偏低。2016年我國産品品質監督抽查合格率雖然同比提升了0.5個百分點,但仍有8.4%的産品抽查不合格。其中,有14種産品抽查合格率低於80%。産品品質一次合格率不高,增加了製造成本,影響著消費信心。二是製造業品質效益普遍不高。2016年,我國企業品質損失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約為2%,遠超發達國家(日本約為0.76%);出口商品平均單價為12.76美元/千克,遠低於德國(53.58美元/千克)、日本(29.72美元/千克)、美國(18.72美元/千克)。“中國製造”徘徊在産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三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匱乏。2016年,世界品牌價值評價實驗室(Interbrand)發佈的全球最佳品牌100強中,只有2家中國企業,而美國高居榜首,多達52企業,其中製造企業24家。四是品質技術基礎薄弱。我國被國際承認的校準測量能力僅為美國的53%,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僅佔總量的0.97%,産品品質檢不了、檢不準的問題突出,高端測量儀器儀錶、高性能檢測系統和儀器基本依賴進口。五是出口商品屢遭境外通報召回。多年來,中國出口産品遭美、歐通報召回産品批次的佔比高居榜首,其中2016年度佔美國通報召回産品批次總數的54.6%,佔歐盟通報召回産品批次總數的56.3%,約40%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出口貿易直接損失達933.8億美元。現階段,在世界經濟仍然低迷、“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傾向抬頭的背景下,全面提高供給品質不僅更加緊迫,也更具有挑戰性。

提高供給品質必須深化改革。提高供給品質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必須堅持改革創新、綜合施策,既要解決當前的突出矛盾,又要著力構建長效機制。一是創建品質效益型發展的新目標。打破狹義品質分析觀,將品質與效益緊密聯繫,確立兩者銜接、統一的指標體系,使企業、行業、社會、政府明確品質和效益同步提升的路徑,為品質創新注入更大驅動力。二是建立産業結構分析的新方法。借鑒歐盟經驗,基於品質維度將産業分為品質主導型産業、品質-價格中性産業、價格主導型産業。有針對性地通過品質投入,促進品質進階升級,優化産業結構,引導製造業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三是創建國家品質基礎建設(NQI)的新優勢。統籌佈局,整體構建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技術支撐體系。在實施國家科技重點研發計劃(NQI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的同時,設立一批國家品質基礎應用示範基地,為中小企業提供品質升級的技術服務。四是創新技術性貿易措施工作機制。建立全國統一、資源共用、反應靈敏的工作格局,持續推進風險預警體系建設,有效跟蹤、研判、評議、應對技術性貿易摩擦,幫助企業按照更高技術標準提升産品品質競爭力,為製造業“走出去”提供制度性保障。五是實施品質提升重大工程。以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裝備及熱點消費品為切入點,設立一批品質攻關項目,如數控機床品質升級、高鐵關鍵零部件品質突破、通訊移動設備核心部件(晶片)標準突破、家用電器國際比對、嬰幼兒奶粉品質穩定可控、高端檢測儀器和醫療器械國産化等,解決重點領域的品質可靠性、一致性、安全性、適用性問題。同時,推進消費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基於大數據的品質資訊平臺建設工程等。六是創新制度政策體系。制定品質促進法和品質責任法,完善品質法制體系;設立標準創新型企業、品質引領型企業制度,享受國家扶持政策;構建品質導向的財稅優惠政策和品質融資增信制度;建立技能型人才成長的激勵制度體系(含薪酬、戶籍、生活、政治待遇等);創立綜合性的國家品牌建設示範區;培育品質文化産業等。七是完善“大品質”工作格局。圍繞改善供給側結構、全面提高我國産品品質和服務品質的中心任務,強化統一權威高效的管理體制,全面推進品質強國戰略,包括制定品質發展規劃,統籌品質管理資源,完善品質促進政策,實施品質綜合管理,組織品質提升工程,建設品質基礎設施,營造品質品牌培育環境,加強品質監督執法活動等。(國務院參事 張綱)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