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上午,圍繞民法總則草案,來自社會科學界的全國政協委員們在小組會上展開了熱烈討論。委員們紛紛表示,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是我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福建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李明蓉在小組發言中表示,“總體上講,民法總則草案是比較成熟的,為未來的發展預留了空間。”
“草案體現了我國民事法律領域中一些成熟的做法和基本原則,同時也體現了我國的國情特點。”李明蓉説。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檢察業務專家王學成在討論中表示,制定民法總則的意義重大。他説:“民法對發展市場經濟發揮著重要的法律基礎作用。我國實施改革開放38年來,已經建立了許多部單獨的民事法律。現在要編纂一部系統的民法典確實到了時機成熟的時候。按照全國人大制定的目標,民法典要力爭在2020年完成。”
“民法總則草案體現了黨中央對依法治國的要求,特別是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關於法治建設中立法方面的重要部署。”王學成説。
王學成指出,編纂民法典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説:“去年年底,中共中央下發了一個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對於我們實現良法善治具有重要意義。”
“立法工作是法治建設的前提。中國的民法典應該貫徹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能夠體現在具體概念條文中和具體制度中。”王學成説。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兼中華司法研究會副會長饒戈平建議,國家今後要加大對民法總則的普法宣傳教育。
饒戈平教授認為,“一個國家的法律基礎在民法,法律的核心精神也體現在民法中,比如公平、正義和平等的原則,契約精神、合法權益的保護等,屬於民法內容,也是法治的核心內容。
饒戈平説,隨著我國日益富強,向小康社會邁進,與公民個人有關的民事關係和財産關係在法律中越來越重要。至今,我國還沒有民法總則,也沒有民法典。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我們要加大對民法精神的傳播,讓公民了解到個人合法權益可以受到怎樣的法律保護,通過哪些方式來保護,如何遵守法律,以及作為社會成員應擔負的義務。
“讓法治精神深入到每個公民,法治建設才能真正取得成效。”他説。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財經大學法學教授侯欣一建議,“在接下來的民法分編制定過程中,應該注意對現有的民商習慣做大規模調查,這也是我國歷史上比較成功的經驗。”
侯欣一教授認為,這些民商習慣是現實生活中與立法工作關係最核心的東西,如果對家底不清楚,就不可能制定出符合中國特色的民法法律。民事法律的立法僅靠理論研究和借鑒國外經驗是不夠的,必須符合我國特有的國情和習慣。(北京週報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