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題:周小川“穩、準、活”求解中國經濟三道難題
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
國內面臨結構調整,國際環境紛繁複雜,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不少。在10日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以“穩、準、活”求解其中三道難題。
3月10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副行長易綱、副行長兼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副行長范一飛就“金融改革與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圖為記者在會後追訪周小川。中新社記者韋亮 攝
人民幣匯率會“穩”
2016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下挫4000多個基點,連續第三年貶值。“中國央行如何穩匯率”無意外地成為當天首問。
對此,周小川不緊不慢“淡定”釋疑:從內部看,去年下半年中國對外投資和其他方面外部花銷較猛;從外部看,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導致美元指數上升較猛。“在這種情況下,匯率波動比較大。”
不過,外界對人民幣前途存疑更源於擔憂中國經濟走勢。雖然官方屢次強調人民幣匯率沒有持續貶值的基礎,但唱空中國經濟、做空人民幣之聲依然存在。
周小川對此並不贊同,“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有所下降,導致對人民幣匯率的懷疑,這個聲音一度是有點過分的。”他擺出一系列證據稱,去年中國6.7%的GDP增速在全球仍然很高、中國經濟增長趨於穩定、經濟結構調整不斷産生效果等積極因素,將決定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保持基本穩定。
此外,一國外匯儲備與其貨幣匯率關係密切。近期中國外匯儲備持續減少,一度跌破3萬億美元大關。中國央行穩匯率的“彈藥”還夠嗎?
“儲備的東西就是要留著用,而不是攢著看的。”周小川提醒大家無需反應過度,因為“我們本來也不想要那麼多,所以適當有所下降,也沒有什麼不好的。”
支援實體經濟要“準”
實體經濟不振是中國經濟遇到的另一問題。對此,周小川的回應體現出“準”字訣。談及貨幣政策,他指出貨幣數量要適度,“如果是大水漫灌的話,實際上對經濟還是非常有害的,可能導致通貨膨脹上升、資産價格泡沫等問題。”
但貨幣政策穩健的同時又要適當中性,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多企業要‘三去一降一補’,如果貨幣太松的話壓力就不夠。”
高杠桿是制約部分中國企業發展的另一“絆腳石”。有記者問及於此,連答五題的周小川先提出“休息一下”,待中國央行副行長易綱回答話音剛落,他又忍不住開口補充説,全社會非金融企業杠桿率過高,原因是許多非金融企業自身杠桿率過高、加總在一起,“這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很大關係”。
談及解決辦法,周小川的思路是從企業自身和金融系統兩方面著手“精準打擊”。他表示,杠桿率已經過高的企業,一方面自身要進行內部改革;另一方面金融系統要考慮不能過多給予支援,而是鼓勵直接融資,或進行市場化債轉股。
金融監管措施需“活”
隨著金融創新不斷産生,各領域資管産品交叉滲透,中國金融監管面臨更複雜形勢。目前,中國央行正牽頭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制定大資管業務統一監管標準。
理財産品市場出現混亂;監管之間通氣不夠;部分資産管理産品或理財産品嵌套運作。周小川細數中國資管市場的隱患,並直指其“要害”,“我們強調資産管理和其他金融業務一樣,要著重為實體經濟服務,(但是)轉來轉去錢沒有到實體經濟去。”
“這中間到底有些什麼問題?”周小川自問自答,“可能有一些是套利,甚至有一些是違規的行為。”他透露,相關監管部門已就資産管理如何定義、涉及哪些範疇、存在何種問題初步達成一致。
但面對複雜多變的市場,監管需要“活”起來。周小川亦強調,這個規範並非一勞永逸,“因為市場是不斷變化的,我們會把一些存在的突出問題規範一下。”
談及新興金融科技,周小川的監管思路也並非一成不變。他表示,對此既要鼓勵發展也要防範風險,“不是説從一開始就去束縛人家的手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