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齊中熙、安蓓)“近年來,政府出臺了加快生活性服務業、生産性服務業領域發展的指導意見,但由於服務業市場開放滯後,社會資本進入服務業市場仍面臨多方面的體制與政策制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建議,儘快開放服務業市場。
2016年,我國經濟結構加快調整。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發揮主要拉動作用,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上升到51.6%,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為重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形成轉型增長的新動力。”遲福林説。
他認為,開放服務業市場可以拓寬社會資本投資空間,有效激發市場活力,擴大服務型消費的有效供給;可以有效對接國際、國內市場,拉動外來投資;還可以促進“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網路建設,推動雙邊、多邊投資貿易談判進程。
遲福林説,不僅是電力、石油、電信、民航等服務行業仍存在某些不合理的經營範圍限制。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醫療、健康、文化等服務業領域,特別是養老服務、職業培訓等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仍存在市場準入門檻過高等問題,應引入競爭機制。
遲福林建議,打破服務業市場的行政壟斷與市場壟斷,使社會資本成為服務業市場的主體力量,加快服務業市場雙向開放進程。
他具體提出要實現“三個平等”,即服務業與工業用地政策平等,逐步縮小服務業與工業用地價格差距;體制內外的人才政策待遇平等,全面放開體制外人才職稱評定門檻,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係等制約;政府採購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除明令禁止社會資本參與政府採購的項目外,其他領域政府採購項目均向社會資本開放。
“我國進入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無論是形成現代服務業主導的産業結構,還是形成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對外貿易新格局,都需要把服務業市場開放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遲福林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