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6日新媒體專電題:厲害了,我的國!政府工作報告交出“世界答卷”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劉愷 彭培根 呼濤
從經濟貢獻到減貧成就,從“一帶一路”到大國外交,中國過去一年在世界舞臺上盡顯風采,而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報告反映了哪些亮點?新華社記者帶你梳理今年報告裏中國給世界的漂亮“答卷”。
——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16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74.4萬億元,增長6.7%,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説,在世界經濟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中國能取得上述成就殊為不易,“實際上,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在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上一直穩居世界頭把交椅,在世界經濟復蘇與增長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僅為2.2%。聯合國發佈的《2017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指出,發展中經濟體將繼續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中,中國經濟在2017年與2018年的增長速度預計都將達到6.5%。
在達沃斯論壇2017年年會上,一組數據這樣展望了中國貢獻: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8萬億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億美元的外來投資,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出境旅遊將達到7億人次。
——減少貧困人口1240萬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16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40萬。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的扶貧事業具有世界意義。減貧不僅是中國的一項重要工程,也是聯合國的主要工作之一。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中,脫貧是一項重要內容。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2016年10月發表的《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中指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已有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
“7億多人脫貧,而且在這麼短的時間就實現了,這是中國的大成績。”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發展權工作組主席扎米爾·阿克拉姆説。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中國還將繼續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這是對中國民眾的承諾,也是對世界的承諾。
——實際使用外資1300多億美元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16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1300多億美元,繼續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在部分西方媒體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下,中國用這個沉甸甸的引資數字回應了所謂的“外資撤離潮”。與此同時,中國引資結構也不斷優化,外資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産業以及高附加值領域傾斜。
今年,中國為吸引外資還將釋放更多的政策紅利。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將大力優化外商投資環境,進一步放寬服務業、製造業、採礦業外資準入。中國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必將繼續成為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資目的地。
阮宗澤説,政府工作報告向外資發出了清晰的信號,即“中國繼續歡迎外資,並將進一步提升管理服務水準”。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社科院院長劉志彪説,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外資的投入,“外資帶來資本、先進的技術、管理和市場理念,這對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産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在吸引外資的同時,中國對外投資也實現較快增長。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701億美元,同比增長44.1%。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引導對外投資健康規範發展,提升風險防範能力。
——紮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旨在通過促進沿線國家合作,實現共贏共用發展。過去一年,“一帶一路”建設進展快速,一批重大工程和國際産能合作項目落地。
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通過漫漫商道聯通東西方,使物資得以互換,文明得以互鑒。今天,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正在以屬於全球化時代的方式連通世界,共用發展成果。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我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45.3億美元。截至2016年底,我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初具規模的合作區56家,累計投資185.5億美元,入區企業1082家,總産值506.9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10.7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17.7萬個。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將積極擴大對外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國家加強戰略對接、務實合作。
2017年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一年。中國將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同奏合作共贏新樂章。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卓有成效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16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卓有成效。中國將始終站在和平穩定一邊,站在公道正義一邊,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中國外交縱橫捭闔,堅決捍衛國家利益,維護世界和平發展。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用獨特智慧為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提供建設性方案。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楊闖説,在新形勢下,中國在國際舞臺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一方面,中國是最大發展中國家,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對其他國家就是最好的示範和引領。另一方面,中國以引領者姿態倡導經濟全球化,深入參與全球治理,以負責任大國的態度推動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共同發展。”(參與采寫:蔣芳,王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