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張汝財代表:因地制宜打破垃圾“圍城之困”

文章來源: 長城網 發佈時間: 2017-03-06 責任編輯: 陳訓迪
+|-

住冀全國人大代表張汝財。

住冀全國人大代表張汝財。長城網 楊雅荃 攝

垃圾分類是一件變廢為寶、利國利民的好事,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足環境短板的大背景下,垃圾分類全面推廣仍然需要啃下“硬骨頭”。在2017年全國兩會前,住冀全國人大代表張汝財分別調研了唐山萬科紅郡社區、金華市農村、諸暨市浣東街道蘿山新村、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場等地,並向大會提交了《關於垃圾治理的建議》。

張汝財代表指出,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垃圾處理成為城市化發展中的重要課題,他在過去的一年裏發現,一些城市存在“可回收物”與“不可回收物”垃圾混堆的現象,垃圾分類在“最後一公里”功虧一簣。對此,他提出要在全社會樹立垃圾是重要資源和“礦産”的觀念,因地制宜創新垃圾處理的方式。

“目前垃圾處理主要有填埋、焚燒、堆肥三種方式,但絕大部分都是填埋場和焚燒廠,堆肥廠數量很少,垃圾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我們需要不斷推廣垃圾處理技術。”針對河北唐山萬科紅郡社區垃圾處理技術張汝財代表説,他發現用市場化的思維解決餐廳垃圾處理難題的經驗值得推廣。

經了解,該社區配備的餐廚垃圾處理機,可將餐廚垃圾進行輸送、分揀、粉碎脫水、發酵、空氣凈化等無害化處理。垃圾可經過8至24小時的發酵,使餐廚垃圾的總品質減少90%,剩下的10%生産出氮磷鉀含量高的有機肥對外出售。據統計,垃圾處理機日處理餐廚垃圾300公斤,能全部“消化”該小區居民生産的餐廚垃圾。如此一來,生活垃圾變廢為寶。

“要加強垃圾分類的宣傳,促使人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管理好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在浙江金華的農村,張汝財代表發現村民們會先將垃圾分類為“會爛”和“不會爛”,分好的垃圾由村保潔員統一收集,會爛的就地進入陽光堆肥房,不會爛的再由村保潔員分類處理給可再生資源公司回收,或經鄉鎮轉運後由縣市區統一處理。同時,他認為國家應出臺《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讓垃圾管理人員有章可循。

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場採用德國技術,餐廚垃圾可産生沼氣,並且利用沼氣提供家庭用電。“將垃圾變廢為寶,引入企業和社會資本,建立資源迴圈利用産業鏈,創新技術手段,完善分類投放到分類處理的整個流程配套設施,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四個環節缺一不可,讓垃圾處理産生價值。”張汝財代表經過調研後總結道。

垃圾分類看似小事,實則關乎生態文明建設大局。張汝財代表建議,建立政府、社區、企業和居民協調機制,由環衛人員、街道幹部、小區管理員等組成垃圾分類管理指導隊伍,因地制宜創新垃圾處理方式,落實精細化的務實舉措,及時跟進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等配套設施。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