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北京市衛計委主任:院前急救將剝離非緊急救援

文章來源: 新京報 發佈時間: 2017-03-06 責任編輯: 肖冰
+|-

方來英 院前急救將剝離非緊急救援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衛計委主任方來英認為,如果把非緊急救援部分從急救體系中剝離出來,北京市院前急救的呼叫滿足率將明顯提高。此外,他還提出,將北京各醫院的院內車輛納入北京急救體系之中,一旦出現重大公共性事件時,由北京市衛計委對全市所有急救資源進行統一調度。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衛計委主任方來英接受本報專訪。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衛計委主任方來英接受本報專訪。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新聞記憶體

北京院前急救系統引關注

2015年11月,“南航急救門事件”引發公眾對北京院前急救系統的關注。北京是目前全國少有的有兩個急救系統的城市。今年3月1日,經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四審方才通過的《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開始實施。

《條例》中明確,北京市衛計委為北京市院前急救服務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協調、監督管理院前急救服務活動。據了解,目前,北京市衛計委正在配合市相關部門起草關於深化北京院前急救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北京市院前急救體系將發生哪些變化,成為輿論關注焦點。

談2016年掛號新政

去年36個知名專家團隊接診9萬病人

新京報:2016年,北京實施了一系列的掛號新政,比如非急診全面預約,普通號不限號,找知名專家需要層層轉診,這些在北京22家市屬醫院都實現了嗎?效果如何?

方來英:從22家市屬醫院看,現在這些醫院服務的患者80%是預約完成的,也就是説,我們現在開始習慣通過預約這種手段,去接受醫療服務。

新京報:有些號好像很難約到,預約能保證都挂上號嗎?

方來英:對於稀缺醫療資源,預約並不能解決增量問題,原來100個號,預約後還是100個號。但是對於大部分專科,以及所有的普通號,基本上是能滿足需求的。大家説的挂不上號,是少部分的專業號和少量的專家號。這部分怎麼解決?就需要我們推動分級診療,依靠不同層級的轉診去解決。

新京報:北京推出知名專家層層轉診後,有人問,以後看知名專家是不是更難了?

方來英:知名專家是稀缺資源,稀缺資源就必須研究它的分配方式。過去的分配方式,靠耗時排隊,靠掛號費區分。這些都會起到資源分配的作用,但稀缺醫療資源最核心的分配依據並沒有體現,而這個核心的依據就是病情,病情是否需要知名專家治療。

新京報:去年有多少人通過這種轉診看上了知名專家?

方來英:去年,北京三甲醫院36個知名專家診療團隊,大約完成了9萬多病人的診療任務,其中有9000人最後是由知名專家來進行診斷治療的,剩下沒有得到知名專家進行治療的病人,我通常説,“首先,應該恭喜你,你的病不重,按照目前的治療方案,就OK了”,這對病人來説,其實是福音。另一方面,對知名專家來説,通過篩選,可以提高他們的服務效率,為更多真正有需要的人服務。

新京報:2016年底,曾有傳言,2017年北京各大醫院的診療費要全面上漲,是真的嗎?

方來英:中央政策説得很清楚,對居民來講,政策落地要能承擔、能承受,社保、財政也一樣,得符合中國現在發展階段的國情。另外,我們要看到,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實力增強,人們所得到的公共服務是進步、增強、變化的,所以我覺得大家完全不用去擔心這種傳言,更何況這不過是個傳言而已。

談院前急救

逐漸將非緊急救援從急救體系中剝離

新京報:今年3月1日起,《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開始實施。這個《條例》實施後,北京的院前急救會有哪些變化?

方來英:我覺得首先政府責任更強化了。大家可以從北京今年的預算安排中看到,對於院前急救領域,包括車輛更新、拓增,預算中都有體現。同時,我們正圍繞標準、規劃、通行優先,做一系列的設計,這也是一個變化。另外,也是我們在做的,就是將非緊急救援從院前急救體系中剝離。

新京報:為什麼要做這種剝離?

方來英:我們分析,在北京的幾種院前急救活動中,有相當一部分,應該屬於非緊急救援。比如一個出院病人,他坐不起來,那麼唯一能提供擔架、運輸服務的,就是救護車。我們還曾遇到搬家這樣的呼救需求,屋子裏搬空了,就一個老奶奶癱瘓在床,沒有別的車能搬。

這是客觀的現實需求,但這和突發心梗病人的急救是不一樣的。這就屬於非緊急救援的範疇,如果把這部分需求從院前急救體系中剝離出來,就意味著,院前急救資源效率的提高。

新京報:能提高到什麼程度?

方來英:過去有一個統計數據,説北京的急救呼叫滿足率只有85%左右。這個數字並沒有真實反映北京急救的現狀,它包含了非緊急救援的滿足率。如果我們把非緊急救援剝離出去,緊急救援呼叫滿足率能達到90%以上。

院內車輛將被納入急救體系

新京報:對於120,999,兩個號碼並存的局面,《條例》實施後,今後是否會有改變?

方來英:120,999,都是城市的生命線,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怎麼按照《條例》要求,根據現實具體情況,去建立統一的指揮體系。對於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一旦出現重大公共性事件,需要把這個城市的急救資源全部整合起來,這種整合不僅包括999,120,還包括院內資源。

新京報:北京各醫院院內救護車有多少?都在做什麼?

方來英:和急救車數量差不多是1:1。這些車輛,一方面用於運送需要轉院搶救的特殊病人,運送血漿、以及某些特種藥品等,另一方面承擔了醫院的特殊保障任務,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在北京奧運會保障中,很多院內救護車都參與其中。

新京報:將來,院內車輛也會被納入急救體系嗎?

方來英: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在遇到大事件的時候,需要對全市所有資源進行有效調度。而《條例》中明確規定,衛生計生委要承擔起這種調度責任。

新京報:如果將院內車輛納入急救體系,車上配置能滿足急救的需求嗎?

方來英:目前,各醫院救護車上基本配備都能達到要求,但因為之前的工作任務不一樣,在某些配置上有一定差異。比如説,我們的120現在車上都有GPS定位,院內車輛因為主要活動是為院內提供服務,對GPS沒有需求,所以沒有這方面的配置。

新京報:院內車輛納入急救體系後,日常怎麼管理?

方來英:日常可能會分層級管理。院內的部分車輛,日常情況下,執行院內的任務,重大事件時,接受統一調度。

救護車提供搬抬服務在做各種政策設計

新京報:《條例》還提出,救護車上要配擔架員,這個能實現嗎?

方來英:中間肯定有一個發展過程,我們在配,也在做各種政策設計。我們認為,配擔架員,它的核心目的是提供擔架服務。我們考慮,司機、醫生、護士能不能提供擔架服務,如果能,他們需要怎樣的身體條件,相應的績效分配怎麼處理,這些方面都在做設計。

新京報:就是説,提供搬抬服務,並不一定要增加人員?

方來英:會增加人員,但也不僅是單純增加人員一條路。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