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楊衛代表:致力將中國打造成為世界科學中心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發佈時間: 2017-03-06 責任編輯: 肖冰
+|-

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進行了論述,並指出應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援機制,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技術創新中心。

基礎研究,雖不如應用研究見效快,常需要科研人員“坐冷板凳”潛心鑽研。但基礎研究是創新的供給側,更需要長期穩定的支援。全國人大代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楊衛認為,要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引領作用,努力打造世界科學中心。如果建成世界科學中心,讓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普通百姓自然就會享受科技成果促進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

281530512374545459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楊衛

楊衛代表指出,過去五年,我國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一些重要領域方向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並行、領跑階段,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中國在世界學術的産出佔比,已由20年前的不到3%上升到2015年的18%左右。我國進入了一個顛覆性創新、源頭創新逐漸涌現的時期,而建設成為世界科學中心,是我們的更高目標。

建成世界科學中心,會給百姓生活帶來諸多好處。

首先,只有掌握創新源頭,才有能力制定科學研究的規則,引領世界潮流,牢牢掌握主動權。其次,能夠大大增強公眾在科技、教育、文化領域的自信心。不少人把孩子送出國,以期接受更優質的教育,如果中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會很大程度增強普通人的科學自信心。同樣,也會吸引海外優秀人才的涌入,壯大國家的人才隊伍。

最關鍵的是,如果成為世界科學中心,讓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普通百姓自然就會享受科技成果促進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比如行動通訊等領域,如果能由我們制定標準,就能掌握先發優勢,獲得經濟發展的源頭紅利。創新驅動積蓄著長遠發展的原動力,能夠支撐和引領新經濟,屬於“供給側”。而創新驅動由“創新”和“驅動”兩部分構成,創新涵蓋多種科學研究,而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技術之源,是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是無可替代的“源頭供給”。因此,基礎研究是創新的供給側,創新是創新驅動的供給側,而創新驅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供給側。如果基礎研究繁榮發展,就有可能引發可産生鏈式反應的科學突破,可延續甚至突破經濟新常態。科技創新在經濟新常態中肩負引領作用,它往哪領,經濟就向哪流。

想建成世界科學中心,要不遺餘力地推動基礎研究。想實現大目標,需從小目標著手。

我們基金委提出了我國基礎研究“三個並行”的目標,就是希望能有計劃、按步驟地推動基礎研究的發展。其中,2020年達到總量並行,即學術産出和資源投入總體量與科技發達國家相當,學科體系更加健全,奠定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科學基礎。2030年達到貢獻並行,即力爭中國科學家為世界科學發展做出可與諸科技強國相媲美的眾多里程碑式貢獻,形成若干引領全球學術發展的中國學派,助推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達到源頭並行,即對世界科學發展有重大原創貢獻,為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提供源頭支撐。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