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分析可加速農業供給側改革進程
在採訪的過程中,趙治海代表告訴記者,用大數據為農業服務,可以避免價值規律過多影響農産品價值的開發,避免造成浪費。
“我們以張家口為例,蔬菜種植的總量是8000萬噸,但經過後續調查我們發現,蔬菜的消耗大概只有2000萬噸。這意味著,大部分的蔬菜消耗在了田間、運輸的過程和餐桌上。”他指出,“如果我們能夠統一根據市場的需求來進行種植,雖然當年老百姓可能會有不理解的情況,但是次年他們就會看到效果,畢竟以前大家都因為種植過量而吃過虧。”
另外,大數據的應用不僅可以對種植方面進行指導,對於田間的管理提效也有很大的作用。通過運用大數據分析,對種植作物種類、數量的宏觀調控,讓農民生産出的産品,包括品質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實現産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最終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提速。
“大數據+農業”實現的可行性有多大?技術已成熟
大數據運用到生活中屬新興事物,在醫療領域和購物方面運用的較多。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由於效益較低,農業領域目前還沒有進行大數據的應用,一些大型的企業也還沒有進入這個領域,沒有對數據進行統一的整理。
趙治海代表認為,將大數據分析運用到農業生産中,其實更適合由政府來主導,這樣可以達到每天有專人對數據進行統計,發佈有效資訊,而重點企業也有責任將自己的工作數據進行定期申報。
“從目前來看,大數據的發展是未來的趨勢,技術和相關的內容都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趙治海代表説,“用資本來調節價值規律,勢必會出現震蕩的問題。通過大數據的運用是可以彌補一部分問題的,將價值規律與自我調控相結合,是一種進步的表現,是一種更高級的生産階段。雖然現在進行全國範圍內的數據整合有一定的困難,但這是發展的大方向,而且技術已經成熟。”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數據的應用需要在一定的區域內進行。例如,海南的蔬菜種植是受廣東影響的。海南可種植土地比較有限,廣東的菜種多了,海南的菜就便宜,廣東的菜種少了,海南的菜就貴。“這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係,我們必須對區域進行統一的考量,不能局限于一個單獨的地區。”趙治海代表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