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起一個民族內在凝聚力的,是文化的薪火;朗照一個民族復興之路的,是價值的明燈;滋養一個民族日常生活的,是浩瀚卻無形的文化巨流——
錢塘江畔,一場“最憶是杭州”的文藝盛會,為G20杭州峰會提供了特別卻又內涵豐富的注腳;江南水鄉,千年古鎮的歷史風貌,以無聲的語言向網際網路大會的與會者講述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厚文化淵源。
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報社主辦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傳統美德被學者名家娓娓道來,每一場都吸引數百萬名網友爭相收看;中央電視臺文化節目《朗讀者》的舞臺上,96歲老翻譯家許淵衝的那句“讓中國文化得到認可,我要走也沒有什麼遺憾了”,讓場內觀眾灑淚,場外觀眾紛紛致敬。
源遠流長的文脈,必有滋養當代文明的能力;文化自信的潮聲,必能激發億萬人民的共鳴。2017年開年,為了落實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部署,進一步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四大部分十八個方面的內容,呈現了當代中國蓬勃的文化實踐,為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力、表達力和凝聚力提供了藍圖和抓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潮來天地青。
以中華美德澆灌倫理生活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的中華美德古訓書法展已在全國巡迴展出近三年。在美德古訓書法展的篇首,他鄭重地寫下了一張條幅:“德為興國立人、化育萬物之本。”
追本溯源,正是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視察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中華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系列重要講話,激活了崇德向善的民族基因、彰顯了中華傳統美德的當代價值,為以中華傳統美德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理論指引和實踐空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這些獨特的思想道德資源正在被重新挖掘闡釋,潤物無聲地灌溉著今天的社會生活。
深化理論淬煉——樓宇烈的《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牟鐘鑒的《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張豈之的《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在2016年先後問世。三位耄耋老人,將自己對中國文化的多年思考向大眾作了一次漂亮的“講清楚”。牟鐘鑒在書中深情地説:“我在努力用時代精神激活儒學的恒在價值,以實現明體達用的目標。”
挖掘思想資源——歷史學家李學勤、哲學史家陳來、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歷史學家戴逸、思想史家張豈之、敦煌學學者樊錦詩等一批知名學者先後做客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聆聽大家》訪談欄目:傳統文化中修身、吏治及官德等思想,正為反腐倡廉提供“古為今用”的歷史智慧。
倡導家風家教——“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強調了家教家風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意義。“傳承好家風”的理念“吹拂”大江南北,以家庭、家教、家風為主題的文化活動以各種創新方式涌現,2016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國共産黨廉潔自律準則》中,更是將“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上升為黨員領導幹部的基本要求。
培育鄉賢文化——鄉賢文化是中國君子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根植鄉土,蘊含著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力量。十八大以來,各地既重“古賢”又重“今賢”,重構鄉村本土文化,敦厚民風民俗。從浙江上虞到安徽宿松的地方探索,從祠堂、禮堂到講堂、課堂的文化教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土地上紮根日深。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中華傳統美德和人文理唸經過闡釋激活,正在經歷與當代文化相適應的過程,正在滋養當代社會生活。全國政協委員、知名學者葉小文評價:“慎終追遠並非要搬出祖先來説事,而是為了以古鑒今、積德厚德,提醒人們在繁忙浮躁的當下想想根、定定神、穩住腳步找到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