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率先成為中國新經濟的引擎和標桿,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一線發達城市,被賦予更多期待。
“新經濟”一詞首次寫入了2016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有政經觀察人士分析稱,這意味著中國希望將新經濟培育成發展新引擎的戰略考量。
何為新經濟?在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給出解釋:新經濟不僅包括“網際網路+”,還覆蓋一二三産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製造業的智慧轉型,還有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服務業、教育、醫療衛生……”
不可回避的事實是: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傳統動能很難再像過去那樣“直線”上升。
隨著新動能異軍突起和傳統動能有效轉型,“雙輪驅動”有望支撐起中國經濟實現新的發展。
財新智庫與某大數據公司近日聯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新經濟佔整個經濟比重有所提升;新經濟指數中,北上廣深位列前五名,其中上海領跑全國。
與創新息息相關的新經濟是近年來中國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在去年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北上廣深GDP表現依然亮眼。上海以GDP總量2.5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居首,北京2.3萬億元、廣州1.81萬億元、深圳1.75萬億元;增速則為6.7%至8.9%不等,其中深圳增長最快。
新經濟的崛起,無疑要依賴技術創新。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支援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珠三角建設開放創新型升級新高地。
深圳目前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地區之一,涌現了大量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新企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匯聚華為、華大基因等一大批技術創新企業。
“要依靠科技創新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説。
北京市長王安順代表亦稱,北京要把創新放在首位,打造國家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
上海致力於提升全球科技資源的集聚和輻射功能。上海市長楊雄代表稱,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緊啟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廣州方面提出,“十三五”時期要建成國際科技創新樞紐;依託完備的産業鏈及技術創新,發展更智慧的先進製造業。
北上廣深發展新經濟,也離不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步推進。
上海自貿區的一系列改革開放措施,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新活力。楊雄表示,上海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的各項準備。
王安順稱,這兩年北京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積極推進供給側改革,努力創造新供給,培育新需求。
“將以創新實現動力轉換、以轉型推動結構優化、以品質引領速度換擋”,深圳市長許勤代表説,深圳要從制度設計上,把人才、土地、創新等各種資源的供給調整好。
廣州將推動生産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強化與製造業聯動發展。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原市長陳建華代表稱,加快南沙自貿片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等創新平臺建設;籌建碳排放創新型期貨交易所,推進綠色發展。
許勤稱,中國應加快建立反映新經濟發展的統計指標體系;加強對網路經濟、生物經濟、分享經濟等新經濟活動的司法保障。
王安順建議,進一步加強對網際網路金融等新經濟形態的監管服務。(記者 程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