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正在北京召開。2016年既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中國2016年國民生産總值增長目標、經濟改革、"一帶一路"建設、金融市場發展等重大議題,都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為此,《熊貓觀察》欄目特請關注中國"兩會"的外國專家學者和海外華人撰寫系列文章,對上述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熊貓觀察原創】現在,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這對在華投資的歐盟中小企業來説,因業務領域不同,基本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總體上説,2010年至2013年,歐盟對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FDI)上漲17.8%,達到171億歐元。因此,歐盟企業對中國的長期增長前景看好,但這些企業的利潤空間近年來卻有一定程度的縮小。
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機構統計,首先,從2000年到2013年,中國工資平均每年增長11.4%,人力成本增幅較大;其次,來自外國公司和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也在加劇。國外企業都越來越把目光投向中國,大家看好的行業也都比較接近。
因此,短期來看,有的企業認為其在華業務可能會受到中國經濟下行的影響,相對於從事服務性行業的企業而言,從事工業産品生産和服務的企業,這種感覺更為明顯。導致一些歐洲企業開始把目光轉向其他區域,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當然,現階段他們更多只是尋求新市場,尚無轉移企業的想法。
從出口角度看,歐洲中小企業則完全是另一派喜不自勝的景象。中國國內消費在經濟中佔比很高,過去5年來,歐盟向中國出口增長9.8%,達到1600億歐元,中國向歐盟出口升幅為1.6%。
在中國經濟新常態條件下,消費在國內經濟中佔比還將進一步擴大。中國消費者對歐洲産品的需求還將加大。從歐盟中小企業中心的數據分析來看,食品飲料、化粧品和醫療儀器將成為中國消費者對歐洲産品需求最高的三大領域。
但是,如果我們縱觀全局,機械和電子設備將繼續佔歐盟對華出口的主體地位;隨著中國的産業升級,此類出口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歐洲中小企業可以在中國的産業升級和創新中發揮關鍵作用。因此,歐盟中小企業中心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工業機器人、農業設備和綠色技術的研發。
事實上,在德國,每一萬名工人大約配備232個工業機器人;在中國,每一萬名工人僅配備14個工業機器人。為了吸引國外的創新技術,中國也設立了很多製造業創新中心(2020年前達到15個,2025年前達到40個)。歐盟對中國的技術轉移目前仍處在初期,長遠的發展空間巨大。不過,中國應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因為這是部分小型技術公司較為擔心的問題。
從中國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我們能看出一個發展趨勢,即中國將“走進歐洲”。四年來,中國對歐盟的直接投資增長135.5%,達到48億歐元,前往歐盟國家旅遊的中國遊客也高達740萬人。換言之,就算歐洲中小企業不打算在中國發展,一些中國企業和消費者已經開始使用這些公司的産品和服務,所以,可以説他們實際上已經進入了中國。
隨著越來越多的歐洲品牌登陸中國電子商務平臺,網路媒體上關於歐洲品牌産品的討論也越來越多。中歐兩大經濟體交相輝映,也將成為雙邊經貿往來的“新常態”。
【作者簡介:克裏斯托弗·常,歐盟中小企業中心(北京)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