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2016全國兩會

書記省長談如何落實五大理念

文章來源: 瞭望 發佈時間: 2016-03-13 責任編輯: 黃富友
+|-

新的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要堅決貫徹。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認識要立即調整,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行為要堅決糾正,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做法要徹底摒棄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十二五”圓滿收官,“十三五”揚帆起航。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階段,但各種矛盾和風險卻明顯增多。如何攻堅克難?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給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響亮回答。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大政既定,三軍用命,關鍵在於如何落實。全國兩會期間,《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了多個省市的主政官員。他們結合當地實際,深入闡述了對五大理念的理解以及當地為全面貫徹落實五大理念所作出的努力和部署。

海南:以公共服務均等化

踐行共用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富懸殊也不是社會主義。共用發展的理念,凸顯了我們黨以人為本、民有民享、注重社會公平的施政之德和為民情懷。這與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多次提到人民共用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比如説讓更多人共用人生出彩的機會,共用夢想成真的機會,共用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進步的機會。

共用發展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強調公共服務均等化。2012年海南省第六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先行區,這幾年我們在加快發展、做大蛋糕的同時,利用人口相對少、省直管縣等優勢,通過政府二次分配,每年將新增財力70%以上投入民生,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和普惠水準。我們義務教育、高中、中職和幼兒園的老師都達到了當地公務員工資水準;近年來我們又提高並拉平省直和全省所有市縣公務員工資,統籌提高事業單位人員、離退休人員、機關工勤人員的工資。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32.2%。城鄉居民醫保、養保、低保均實現全省統籌、全省覆蓋,標準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儘管海南經濟總量不大,但能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公共服務相對均等,百姓心態平和、小康溫馨、幸福指數較高,就是共用發展的一個有力印證。當然,就整體而言,海南民生建設的底子還比較薄,還有貧困人口47.4萬,是“十三五”期間實現全面小康必須解決好的一件大事。

“十三五”時期,我們將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補齊短板,攻堅克難,著力實現以下目標: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地區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三次産業比重接近20:20:60。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普遍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穩步提升,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初步建成小康溫馨、生態宜居、百姓幸福指數較高的海南人民幸福家園,初步建成旅遊設施先進、服務一流、適合全國人民常遊長居的四季花園,讓近者悅,遠者來。

內蒙古:落實五大理念要做到“四個必須”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發展理念是發展實踐的指南和發展行動的先導,決定著發展的成效乃至成敗。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必須深刻理解、準確把握“五大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和相互關係。“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把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是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和基本遵循。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五個方面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偉大實踐,全面、準確、完整、系統地理解和把握“五大發展理念”,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不斷提高能力和水準,更好地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新的發展實踐。

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必須增強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統籌兼顧搞好結合。要把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與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有機結合起來,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有機結合起來,與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有機結合起來,與貫徹落實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有機結合起來,與落實“五大政策支柱”和“五大重點任務”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穩定當前經濟增長與促進長遠發展,自覺在國家發展大局和黨的工作全局中謀劃發展,確保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必須認真研究、準確把握區情實際,找準貫徹落實的切入點。“五大發展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對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在對國內外發展大勢準確把握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的。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發展的水準和層次不同、面對的機遇和挑戰不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重點和著力點各不相同。

內蒙古是欠發達的邊疆民族地區,綜合經濟實力還不夠強,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協調,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比較滯後,城鄉居民收入低於全國平均水準,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艱巨繁重,面臨諸多矛盾交織疊加的嚴峻挑戰。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切實找準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結合點、切入點、著力點,科學謀劃“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堅定自覺地用“五大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實踐、開拓發展境界。

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必須進一步完善發展思路、創新工作舉措、狠抓責任落實。要在學習研究上下功夫,加大“五大發展理念”的學習宣傳和教育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思想認識,真正讓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成為每一個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要在完善思路舉措上下功夫,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這個大邏輯,以“五大發展理念”為牽引,深入搜尋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著力補好發展短板,全面做好工作,把新的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全過程。要在落實落細落小上下功夫,把新發展理念的新要求轉化為一條條發展的新舉措、新項目,細化分解任務,明確工作責任,加強工作指導,確保“五大發展理念”在內蒙古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完全勝利,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吉林: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對吉林來説,抓住了創新就是抓住了新一輪振興發展的牛鼻子。吉林作為一個老工業基地,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在於體制機制。體制不活、産業不優、內生動力不強,所以創新對吉林來説更為迫切和重要。解決一些老工業基地的難題,金鑰匙就是堅持創新。沒有創新,老工業基地的包袱就像下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不創新就是死路一條。

可喜的是,吉林現在呈現出良好的創新局面,良好的創新産業和發展態勢。吉林的創新不同於京滬粵等創新能力強的省市,上海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吉林儘管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但是完全可以在創新方面走出一條差異化和跨越式的創新發展道路。把創新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各個領域通過創新實現動力轉換,甚至老工業區可以實現華麗轉身。

我們要實現一個柔性的,匯聚各類創新資源的,激發各方面創新動力的活力,走出一條創新型經濟路子。通過創新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品質和效率,提升創新經濟體系。

首先要發揮吉林創新優勢,加快創新能力建設,培育壯大創新力量。一方面要發揮吉林近60個科研院所和知名高等院校的優勢。吉林每一萬人中的科學家、工程師、在校大學生人數均在全國排名前六,要注重創新力量的培育和發揮作用。另一方面要發揮企業家的創新激情和動力,支援更多企業建設研發中心,特別是與科研院所的對接,支援與國家科研院所的創新平臺結合。尤其是,吉林需要走出一種開放式創新人才平臺建設。一方面要發揮自身優勢,另一方面請更多的國內外科技人才聚焦吉林。我們提出要打造創業平臺、創新平臺,特別是承接沿海的一些年輕人的科研成果,使他們能夠在老工業基地振興中有舞臺,有展示才華、發展事業的空間。

其次是切實加快推動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推廣。吉林有很多科研成果,要加快推進科研成果優先在吉林轉化,落地生根。包括新興産業九大專項行動計劃,像玉米水稻持續豐産高效技術,吉林糧食平均畝産連續12年全國第一,以佔全國9%的糧食播種面積,創造全國第四的成績;滾動實施20項創新發展工程,加快推進無人機等100項重大項目建設;深入實施“吉林一號”衛星工程,對接好國家民用衛星産業佈局;科技“小巨人”工程今後還有進步空間。

再者要推動産業融合發展,特別是集聚發展的高端化。我們將按照總書記的指示,強化創新驅動戰略,挖掘創新潛力,做好“有中生優”和“無中生有”。一方面要推進傳統産業改造和技術升級,在某些方面實現脫胎換骨、浴火重生,或者是老樹發新芽。另一方面打造新的業態新的産業優勢,實現無中生有,這兩年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農藥健康産業,裝備製造業産業等。

“十三五”期間,吉林將深入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更加聚焦創新發展,補短板。包括服務業的創新發展,國企改革的創新等。總之,創新對吉林是重大的革新。吉林人創新方面的基因在進一步釋放,在新一輪科技發展浪潮中能夠創造新的創新産業,對此我們充滿信心和希望。目前,我們自己造的高鐵開始在世界上許多城市跑,我們自己的衛星開始在地球上空照,人才流、物流、資訊流的互聯互通也在聯動。我們堅信按照新的發展綱要,老工業地區的優勢能夠進一步釋放。創新會給東北帶來無限的發展活力。

西藏:小康全面不全面,

生態環境品質是關鍵

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政府主席洛桑江村: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品質是關鍵。粗放的發展方式將導致資源環境付出沉重代價。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要求我們必須把生態環保作為底線、紅線、高壓線,不可越雷池一步。

堅持生態興藏、生態富民,保護與發展並重、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並舉,著力建設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西藏自治區“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任務。

首先,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守生態保護底線,不越紅線,不觸高壓線,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構建科學合理的生産生活生態空間佈局。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規範各類自然保護區管護,加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加快建立濕地、水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國家公園建設。

其次,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大力實施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和建設規劃。紮實推進“兩江四河”造林綠化工程,加強天然林、重點公益林保護,開展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人工種草。加強江河源頭區、生態脆弱區、重要高原湖泊和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加強土地、草原、森林徵用監督管理。加大廢棄礦區和濕地生態環境修復力度。推進雅江中游土地沙化、藏西北荒漠化、藏東南水土流失和小流域綜合治理。

再者,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全面實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管理。嚴格實行礦産資源勘查開發自治區政府“一支筆”審批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嚴禁“三高”項目。建立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管理離任審計制度。推進全區環境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和地市環保機構改革,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績效考核與動態監測機制。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推進林政管理規範化、法治化,不斷提高林地保有率。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交通幹線、旅遊景區景點、村鎮周邊環境綜合治理。科學利用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推進綠色低碳迴圈發展。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總量、單位生産總值能源和水資源消耗量控制在國家核定範圍內,城鎮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保持在95%以上。

廣西:充分釋放

對外開放的發展紅利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主席陳武:廣西,這個西南邊陲,已成為開放前沿。“十二五”期間,廣西進一步拓展並深化了以東盟為重點的全方位開放合作,特別是中央明確賦予廣西國際通道、戰略支點、重要門戶“三大定位”新使命,使廣西在國家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

開放蘊含著廣西最大的發展紅利,開放活了廣西的發展就能活起來。廣西將以“三大定位”為統領,以開放為先導,構建面向東盟、銜接歐美日韓、對接港澳臺、服務西南中南全方位開放合作新格局。

廣西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語言相通、習俗相似,交往歷史悠久,是中國唯一與東盟國家海陸相連的省區。“十二五”期間廣西與東盟的貿易額從2011年的65.6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290.1億美元,年均增長34.7%,東盟連續15年成為廣西最大貿易夥伴。

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是廣西擴大對外開放、實現“三大定位”的重要內容。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廣西的定位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為了實現這一定位目標,廣西將充分發揮位於“一帶一路”交匯對接的重要節點和關鍵區域優勢,抓住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推進建設南寧至憑祥至河內至中南半島鐵路主通道,打通缺失路段,形成骨幹路網,促進“一帶一路”有機銜接和互聯互通。以國家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為契機,面向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參與國際産業對接和産能合作,打造産業合作先行基地。著力打造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升級版,將服務範圍由中國—東盟“10+1”拓展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10+6”乃至更廣區域。積極申報籌建中國(北部灣)自由貿易試驗區,使之成為服務“一帶一路”的重要平臺和窗口。大力推進中國—東盟資訊港建設,積極構建中國—東盟資訊樞紐服務體系。進一步發揮南寧渠道作用,推動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成為中國—東盟次區域合作機制。以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為主軸,積極推動中國—中南半島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建設。積極拓展與東盟國家人文領域的交流合作,構建官民並舉、多方參與的人文交流機制,建設國際人文交流基地。充分發揮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作用,大力發展沿邊金融、跨境金融,構建以南寧為中心,東興、憑祥為次中心的“金三角”沿邊金融格局。

推進協調發展,同樣需要寫好開放合作這篇大文章。“十二五”時期廣西已初步形成“雙核驅動、三區統籌”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十三五”期間,廣西將抓住國家戰略全覆蓋的重大機遇,加快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目前,北部灣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左右江革命老區、桂林國際旅遊勝地都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各有發展優勢,但只有實現統籌協調,才能取得最大的發展效應。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廣西在國家戰略全覆蓋的形勢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至關重要。

“十三五”期間,廣西將傾力打造北部灣經濟區、西江經濟帶兩大核心增長極,帶動左右江革命老區加快振興,促進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全面升級,形成沿海沿江沿邊三區統籌發展新格局。

雲南:做好綠色發展這篇大文章

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省長陳豪:雲南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生物多樣性王國”美譽,森林覆蓋率為55.7%,高出全國平均水準30多個百分點,生物物種及特有物種均居全國之首,良好的生態始終是雲南的一張靚麗名片。在國家“兩屏三帶”十大生態安全屏障中,雲南肩負著西部高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生態安全屏障的建設任務。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戰略,持續開展七彩雲南保護行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森林雲南”建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初步取得了産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雲南跨越發展的重要保障條件。保護好雲南的生態環境,做好綠色發展這篇大文章,把雲南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既是全省各族群眾的期盼,也是黨中央付予的重托,是我們各級政府責無旁貸的職責和使命。在工作中,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弘揚傳統。雲南各族人民自古以來就珍視和愛護自然。傣族有一句諺語:“沒有樹就沒有山,沒有山就沒有水,沒有水就沒有田,沒有田就沒有人”。大家都知道哈尼梯田是世界遺産,而哈尼梯田正是雲南人民1300多年來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帶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結果。我們將弘揚傳統,愛護好自己的家園。

二是轉變生産方式。生産力佈局、重大項目建設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在招商引資中拒絕污染産業,堅持把節能減排、化解過剩産能作為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積極加快節能環保産業、民族文化生態旅遊、健康養生等生態經濟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雙贏。此外,我們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積極引進和整合創新資源,引進人才,以創新驅動助推雲南産業結構調整。

三是轉變生活方式。進一步加強資源環境國情、省情和生態價值觀教育,樹立節約迴圈利用的資源觀,積極引導全社會形成節約、健康的生活風尚,形成綠色消費自覺,踐行綠色低碳生活。在農村大力推行以氣代柴、以電代柴,創造綠色生活。

四是加強環境保護。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積極建設“森林雲南”(將森林覆蓋率從目前的55.7%提高到2020年的60%),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築牢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

江蘇:以共用發展作為“壓軸”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省長石泰峰:在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征程上,我們要持之以恒推進共用發展,更好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回望過去幾年的發展,江蘇城鄉居民生活水準又有了新的提升。“十二五”時期,江蘇直接用於民生及與民生密切相關的財政支出,佔全省公共財政支出的75%以上。今年還要繼續圍繞“百姓富”,在深入實施民生幸福工程、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上取得重大進展。

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蘇重要講話中,將“百姓富”作為建設新江蘇的重要內涵,要求江蘇圍繞“七個更”目標,推動民生建設邁上新臺階。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共用發展作為“壓軸”,某種意義上也彰顯了我們發展的終極目標。

共用發展,意味著人人享有,也需要人人參與、人人努力。無論是在決勝全面小康的現階段,還是在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的未來,都不可將“共用”理解為不付出努力的簡單分享甚至是“坐享”。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新年賀詞中所指出的,“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奮進,但幸福不會從天降。我們要樹立必勝信念、繼續埋頭苦幹。”江蘇未來的發展,亦需要如此,而且,越是向更高水準的生活邁進,越是需要人人參與、人人盡力。如此,方能實現高水準、可持續的人人享有。“人勤春來早、家和萬事興”,其中蘊含的樸素道理,值得我們好好體味。

站在江蘇新一輪發展的道路上,我們更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勤勞致富、勞動光榮,進一步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和激情。又是一年春來到,為了金秋碩果纍纍的共用,期待江蘇大地處處都能見到“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新泥”的奮鬥景象。□

(本文執筆:尚前名,參與采寫:王仁貴、趙葉蘋、陳磊、張麗娜、張京品、張鶯、龐明廣、劉巍巍)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