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2016全國兩會

胡鞍鋼詳解十三五規劃草案

文章來源: 瞭望 發佈時間: 2016-03-11 責任編輯: 蘇向東
+|-

在“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交代表審議之際,“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就“十三五”時期的特殊定位、規劃主線背後的考量,以及預期增長目標調整的用意等,向瞭望進行了深入解析。

《瞭望》:“十三五”時期的定位與以往相比有何獨特之處?

胡鞍鋼: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宏大目標,即第一個百年目標,是2002年由黨的十六大報告首先提出的。當時,人們還不清楚:這一目標到底能不能實現,如何實現。

為此,黨中央進行過三次重大部署和總體設計。除了黨的十六大外,還在2007年黨的十七大、2012年黨的十八大都作出了部署。基於此,先後設計並實施了三個五年規劃,而每一個五年規劃都上了一個大臺階,具有承前啟後的積累作用,又有向這一核心目標前進的指引作用。因此,“十三五”規劃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的最後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説明》中特別提到“補短板論”,即必須緊緊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的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他特別提出,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準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因此,中央將這一時期界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我們將“決勝階段”界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決戰期”、“全面決勝期”、“全面建成期”。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就需要發動“三大戰役”、決勝“三大戰役”:

第一大“戰役”是向極端貧困宣戰,到2020年消除國家貧困線以下人口,也意味著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提出的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發展目標)中的最核心目標,即消除絕對貧困,貧困發生率小于3%。

第二大“戰役”是向污染宣戰,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與經濟增長、城市化進程徹底脫鉤,總體上環境品質明顯改善。

第三大“戰役”是“創新戰役”,為中國長期中高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實現從追趕型增長模式轉向創新型增長模式。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引領新常態

《瞭望》:“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出這一主線的考量是什麼?

胡鞍鋼:一個發展規劃必須要有主線。主線是什麼?如何才能更好地體現主線?主線就是大綱,綱舉目張。

從第一個制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五年規劃——“九五”計劃説起,當時提出了兩個根本性的轉變,一是體制性的轉變,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此後的五年計劃和規劃基本上遵循這一思路。

“十五”計劃的主線,是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十一五”規劃的主線,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十三五”規劃綱草案要提出以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這是基於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201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經濟新常態的九大特徵,而在此之前中央已經作出了“三期疊加”的判斷。從“三期疊加”到“新常態”,再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十二五”的科學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等幾大發展逐漸形成了更加全面系統的五大發展理念,從原來的幾大建設戰略部署逐漸形成了“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黨中央對中國國情和世界世情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準確,越來越全面。

現在,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有助於我們抓住中國發展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過去矛盾的主要方面體現在需求側,這次提出的主線,即矛盾的主要方面體現在供給側,需求側是短期的三駕馬車,而供給側則是中長期的增長方式轉變和制度創新體制改革。但並不是説忽略了需求側,恰恰是同時強調兩個有效:一個是有效的需求,一個是有效的供給。

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時,前者為主、後者為輔,相對比較容易,只要擴大內需踩油門就能有效應對;而現在,則是後者為主、前者為輔,相對而言難度比較大,因為涉及到增長動力的轉換,從要素驅動,特別是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的改革,核心始終是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消除資源有效配置的體制性障礙,這些基本構成了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及其基本方針的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這一思路的集中體現。在發展生産力方面,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一直是基本方向和重要抓手,從而促進經濟的穩定高速增長;在調整生産關係方面,通過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生産關係,轉變政府職能,從直接干預到間接干預,從行政干預到更多依靠經濟手段調節。

確立增長合理區間強化內外導向

《瞭望》:有別於以往較為具體的增長目標,“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長6.5%以上,背後的考慮是什麼?

胡鞍鋼:早在關於“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説明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來,要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兩個“翻一番”的目標,6.5%是底線,同時也提到達到7%也是有可能的。這就給了一個增長區間目標,從點目標到區間目標,是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的重要舉措。在國內外各種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只要在6.5%~7.0%這個合理區間內,我認為就實現了宏觀經濟調控的增長目標。

關於中國經濟增長率指標,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都十分關注,反映了兩方面的不適應:一是國內地方負責人不適應,已經習慣了兩位數的增長率,一遇到新常態就束手無策;二是國際各方不適應,已經習慣了中國經濟高增長,一遇到了中國需求特別是大宗産品需求下降便不知所措。

此外,這一經濟增長率指標,既是核心指標之一,又是重要的“風向標”,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保持在中高速增長的預期目標,體現了對內導向是防止出現經濟波動,“穩中求進”,對外導向則是防止出現金融債務危機等,“行穩致遠”。

從國際發展經歷看,經濟達到一定規模之後,如GDP達4萬億美元以上,每人平均GDP增長率都會比較低,只有中國可能是一個例外,達到很高的增長率。加之中國每人平均GDP與歐、美、日仍有數倍相對差距,今後仍可能保持在較高增長率水準上,還具有極大的國際“追趕效應”,還有極大的國內“追趕效應”,同時,在中高速增長背景下,實現從追趕型增長到創新型增長。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中國經濟到了目前十萬億美元以上的規模,全世界都在看著中國經濟增長,只要中國經濟增速下來,全世界都會受影響。南韓近期一直關注和談論中國經濟,最後所有的結論是,中國打了一個噴嚏,世界都會感冒。速度的變化我們自身可能不覺得有多大影響,但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有放大效應,也有溢出效應。

有了一個增長目標區間,在很大程度上就有了清晰的預見性,就會給國內外市場明確信號。所有的投資者都看中國數據,如同十多年前都要看美國的數據一樣,歷史把中國推到了世界經濟舞臺的中心。所以我們不僅要有中國視角,還要有世界視角。

進入國際競爭領跑行列

《瞭望》:從具體的國家發展目標指向上,“十三五”規劃與“十二五”規劃有什麼異同?

胡鞍鋼:根據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和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比較的話,兩個五年規劃既有相同之處,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其一,“十三五”時期國家發展目標更加突出了兩大總目標和七個強國目標。

“十二五”時期提出了一大核心目標,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還提出了兩大強國(人才強國、創新型國家)目標,以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目標;“十三五”時期提出了兩大核心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還提出了人才強國、創新型國家、網路強國、海洋強國、製造強國、文化強國、貿易強國等7個強國目標,以及基本完成國防和軍隊改革目標任務和支援優化開發區域率先實現碳排放峰值目標兩個目標。

其二,“十三五”時期明確提出了15項國家戰略。

“十二五”時期提出了12項國家發展戰略,“十三五”時期提出的15項國家發展戰略是歷次規劃中最多的;兩個時期相同的國家戰略共計5項(開放戰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軍事戰略、自由貿易區戰略、人才強國戰略)。

在原有戰略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國家戰略有1項,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十三五”時期提出的新的國家發展戰略有9項,也是歷次規劃增加最多的:優進優出戰略、網路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就業優先戰略、食品安全戰略、人口發展戰略、國家安全戰略。

其三,“十三五”時期提出了23類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明顯高於“十二五”時期的12類,反映了中國正在全面加速全社會的基礎現代化,乃至世界最大規模、最具現代化的基礎設施網路建設。

其四,“十三五”時期前瞻性地提出了28項國家重大工程,明顯超過“十二五”時期的14項國家重大工程。

其五,“十三五”時期提出了49項國家重要制度建設,明顯超過“十二五”時期的34項國家重要制度建設。

其六,“十三五”時期提出了26項國家重要政策,明顯超過“十二五”時期的13項國家重要政策。

總之,“十三五”時期就是要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人力,以及科學技術能力辦大事,實施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重大工程項目,使我國各方面再上一個大臺階,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進入領跑行列。

《瞭望》:落實這份規劃,最大的難點是什麼?

胡鞍鋼:從相關的指標設定上,似乎是越弄越難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因為地方規劃和國家規劃匹配程度越來越高。越是和國家目標相符合的,實現的可能性就越大。“十二五”規劃高達96%的完成率就是一個例證。

在制定五年規劃的過程中,中央和地方的資訊開始共用。比如,“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初稿在去年12月份中旬就開始向各地和各方面徵求意見,當時各地方都在起草自己的規劃。雖然不是定稿,但是傳遞出了中央的資訊。地方會根據這些資訊來調整自己的政策和指標。

今年1月中下旬又討論一次,經過這幾輪,上下資訊得到了溝通。大家可能已注意到,很多地方未來五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已經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區間。這正是既與國家規劃對接,又切合地方發展實際的結果。因此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資訊溝通分享,有助於形成共識,進而形成合力。 LW

“五大發展”理念之於“十三五”的意義 

五大發展理念不僅是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更是具體指導制定“十三五”規劃的思想靈魂和謀篇佈局的主線。  

“五大發展”源於世界最大規模的改革開放發展實踐,高於並指導這一實踐。其既總結了以往的五年規劃之創新和精髓、集前人之大成,又與時俱進,再突破、再創新,提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極大地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總結了中國發展的最佳實踐,是中國原創性的發展新理念。  

“五大發展”的提出,成為我們國家五年規劃設計中的重大突破,成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大途徑。而中國的發展理念必將對世界産生巨大的影響。  

這意味著,中國不僅是世界發展最成功的國家之一,也是創新發展新理念的國度,不僅解決了中國的發展道路,也為21世紀南方國家的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和理念。“五大發展”既是中國版的發展經濟學最新理論成果,更是當代世界發展經濟學的最佳實踐。( 胡鞍鋼)

刊于《瞭望》2016年第10期 記者王仁貴 實習生李亞飛

分享到:
0